江西探索打造革命老区普惠金融改革实验区

新华财经北京11月2日电(记者郝菁 崔璐)近日,人民银行联合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向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西省赣州市、吉安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江西方案》)。这是继江西省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后,江西的又一个“国字号”重大金融改革平台,而江西也成为全国第二个、中部第一个同时开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省份。

为什么试验区选在江西?

江西省赣州市和吉安市都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2012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鼓励先行先试。2016、2017年、2019年,中央针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都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国家高度重视原中央苏区振兴。据统计,在财税、投资、金融等领域出台了220多个配套政策文件,安排了55家中央单位对口支援,选派了四批214名干部挂职帮扶,赣州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延期至2030年。

记者了解到,为支持赣南人民早日脱贫攻坚、革命老区乡村振兴,2017年10月,江西省正式向国家申请在赣州、吉安建设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经过多轮论证完善,历时近三年,最终于今年9月获得批复。

央行曾表示,江西省赣州市和吉安市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开展普惠金融改革试验有助于推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和振兴发展,有利于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金融改革格局,为全国普惠金融发展进一步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殷美根10月29日指出,建设赣州市、吉安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就是聚焦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脱贫攻坚任务重、产业动能基础较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健全普惠金融体系,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其必将为纵深推进苏区振兴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在江西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研究中心主任、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肖峻看来,《江西方案》是传统普惠金融和数字普惠金融“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推动金融机构网点与普惠金融服务站下沉与延伸,不断提高城乡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融合,探索地方政务大数据、银行企业收支流水数据等数字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为中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更精准的金融服务。

肖峻指出,方案注重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通过参与设立普惠金融风险补偿基金、贷款补贴基金等政策性基金,建立多层次的政策性担保体系,与金融机构共同分担风险,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服务,从而激励金融企业加大普惠金融信贷投入力度。

江西在普惠金融方面有何优势?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江西普惠金融发展方面作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和探索性实践。

目前,江西省级法人金融机构实现银证保三业全覆盖,11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入驻江西,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城商行机构网点、村镇银行实现县域全覆盖,金融扶贫工作站实现3058个贫困村全覆盖,银行物理网点和保险服务实现1405个乡镇全覆盖。

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了“抗疫贷”“投贷联动直通车”“林农快贷”“订单通”等涉农和小微产品,以及“知识产权通宝”“智享贷”“智融宝”等知识产权专属产品;在全国首创了“财政+金融”的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模式;“金融+产业+致富带头人”、“金融+扶贫工厂”等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正广泛推广。

同时,江西省推出一站式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和省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推动银企对接线上化、便捷化、常态化,累计帮助18.5万户小微企业获得贷款、融资近3000亿元。

金融改革的“种子”离不开经济稳固的“土壤”。

数据显示,1-9月,江西全省各项贷款新增5203亿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贷款同比增长17.79%,增速居全国第二、中部第一,连续41个月居全国前五;存款同比增长12.46%,增速列全国第六,连续16个月居中部第一;企业直接融资3364.3亿元,同比增长12.82%。同时,“险资入赣”落地金额223.13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11.57%。

在服务实体方面,江西省设立了2200亿元补短板促升级稳投资专项贷款,发布产融合作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名单,结合14个重点产业链组建10支金融服务团,着力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9月末,全省制造业贷款增长16.36%,比上年末提高12.64个百分点;普惠型小微贷款增长21.5%,超过各项贷款增速6.93个百分点。累计向409家重点防疫企业发放再贷款支持的优惠贷款93.2亿元,向2万余户企业发放再贷款专用额度支持的优惠利率贷款210亿元。

三季度以来,江西省经济延续了二季度企稳回升势头,全省GDP增长2.5%(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增长-3.8%、0.9%),增速居全国第8位、比上半年前进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分别比上半年提高1.7、1.5、0.2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增长21.3%、其中出口增长23.5%,增速分别居全国第三、第二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1%,较上半年提高3.2个百分点,疫情以来首次实现“负转正”。

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准备怎么建?

殷美根表示,未来会从提升金融的普惠性、便利性、时效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五个方面来重点推进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江西将加强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龙头企业和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金融支持,推动银企信息对接和产融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对试验区实施普惠金融贷款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优惠措施,合理扩大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门槛和成本。

江西将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设或改建社区支行(网点)或小微支行(网点),破解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不全的问题。推动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和一站式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融合,服务网络向赣州、吉安拓展延伸,提供全方位的融资对接、大数据分析、地方金融管理等服务,以高效率的金融服务助推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未来将从三个方面打造革命老区普惠金融发展的江西特色。”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长张瑞怀表示,一是依托金融数据与科技,创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二是针对融资难点和堵点,推动融资产品和机制创新;三是围绕金融服务短板,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直达性。

张瑞怀介绍,目前,江西省金融机构在线产品与服务快速发展,省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和一站式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金融科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政银数据信息合作与移动支付的推广应用,不断提升着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和精准度。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作为普惠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拥有丰富的客户群体和交易数据,不过这些数据的应用挖掘目前还处于割裂状态。

对此,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将探索建设企业收支流水大数据平台。该平台将全面采集企业分散在各家银行的收入和支出流水数据,设计开发企业收支流水专项报告和小微企业信用评分模型,全面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作为银行风险识别、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解决中小微企业特别是首次申请贷款企业信息缺乏的问题。平台将首先应用于赣州、吉安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待试点运行一段时间再逐步推广应用,为全国普惠金融改革发展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除此以外,下一步,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将进一步探索有效拓宽抵押担保品范围的可行机制和路径,通过激励相容的机制设计和应用试验,实现对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涉农经济主体的农地经营权、林业经营收益权等抵押担保权能的进一步挖掘,同时将充分考虑赣州、吉安两市山地林地较多、人口分布更为分散的实际,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延伸下沉金融网点和服务,增加偏远地区的基础金融服务供给。

江西银保监局局长李赛辉表示,为帮助小微企业等重点普惠群体获得高效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江西银保监局创新提出创建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印发了指导意见,并出台建设标准。下一步,江西银保监局将支持指导赣州、吉安稳步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创建,力争用1至2年时间在全省率先实现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县域全覆盖,发挥其政策宣传、信息集成、信贷融资、保险服务、担保增信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功能。

“大数据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因此,建议试点地区制定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条例,通过顶层设计推动市县政务大数据向符合资质的金融机构有序开放与共享,助力普惠金融向‘数字化’转型。”肖峻认为,试点地区数字金融人才短缺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短板,建议当地政府加强与高校和研究结构的合作,共同培养数字金融人才,同时制定专项人才支持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李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