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企合作 种养结合——红光村的稻田新农事

新华财经长春11月5日电(记者薛钦峰)一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金色稻田,一边是现代化的居民小区和热闹的街道,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这几年通过村企合作、种养结合兴起稻田新农事,让曾经贫穷落后的“稻村”重新焕发生机。

走进红光村,柏油路两旁的稻田刚收获不久,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秸秆。远处高耸的居民楼格外显眼,临街的小商铺人头攒动。在村子农民合作社的院子里,一堆堆水稻晾晒着,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

红光村是个朝鲜族聚居村,村民以种植水稻为生,过去传统耕作加上土地不多,效益较低,村子一度陷入贫困,曾经有近八成村民选择外出务工。

“十几年前,人越来越少,土地都流转给了外村,村子逐渐没了生机。”红光村党总支书记赵云熙回忆说。几年前,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红光村建起了高标准农田。为了村民能增产增收,村里成立了农民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进行规模化经营。

为了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村集体与农业企业合作,共同经营合作社。“村里有土地,但是劳动力不足,企业有技术、懂市场,两方合作经营,村民年底根据股份享受分红。”赵云熙说。

企业的参与为红光村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全新理念。红光村实现了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在稻田里,视频监控设备、气象监测系统等一应俱全,合作社可以对稻田实时智能监测。现在合作社春天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夏天使用绿色防控病虫害技术,秋收后将水稻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水稻不仅连年丰收,品质也越来越高。

这两年,为了进一步提高种植效益,红光村搞起了绿色水稻种植,在企业技术指导下,合作社在稻田里养起了河蟹和鸭子。“河蟹和鸭子可以吃稻田里的杂草和昆虫,减少稻田农药的使用,秋收后还能增加稻田的收益,一水多用,一季双收。”赵云熙说。

凭借着村企合作和种养结合,红光村的水稻打响了品牌,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合作社的种植效益大幅增加。“去年土地入股分红1.4万元,收入比过去高5000多元。”村民金英玉说。

如今,红光村村民集体搬迁上楼,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依靠合作社分红收入也有了保障。“未来我们还要发展餐饮和民宿,把乡村旅游发展起来,让更多的村民返回家乡,安居乐业。”赵云熙说。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顾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