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特色小镇成为乡村旅游“新宠”——以新疆精河县托里镇为例

新华财经乌鲁木齐11月10日电(记者郝玉)秋收时节,走进新疆精河县托里镇,一串串玛瑙似的枸杞子挂满枝头,游客们正在田间体验采收的乐趣。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周边游成为更多人的首选,小而美、特而精的托里镇,成为游客出行“新宠”。

2017年,托里镇被评为“中国特色小镇”。近年来,当地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业态,全方位推动旅游业发展。

特色种植助力乡村旅游

托里,源自蒙古语,意为“镜子”,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是我国重要的枸杞主产区之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托里镇就开始大规模人工种植枸杞。2017年,托里镇被评为“中国特色小镇”,为了走差异化发展路子,当地通过打造集培育、种植、生产加工、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枸杞种植基地,实现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浪漫相约”。

为了打响枸杞品牌,托里镇还致力于将枸杞交易由“线下”搬到了“线上”。政府在鼓励杞农拍视频、做直播的同时,还邀请专业团队,帮助打造本地带货网红,订单销售、网络销售、直播带货已成为枸杞销售新模式。

品牌离不开品质。为提升枸杞产业附加值,当地坚持将创新作为引领枸杞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造出集研发、种植、加工、营销、文化、生态“六位一体”的现代化枸杞全产业链。

枸杞产业带动了当地农民持续增收。目前,托里镇平均每年种植枸杞7万亩左右,产干果约7000吨,产值约2.1亿元,托里镇的农民纯收入中,有45%来自枸杞产业。

与此同时,随着新疆旅游业逐步回暖,托里镇开始注重挖掘枸杞产业之外的旅游潜力,通过采取“产品体验+旅游”的模式,打造特色枸杞文化的持续发展,让游客体验到不一样的风情民俗。

托里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当地主要有特色餐饮、枸杞鲜果(蔬果)采摘、开心农场、购物、多彩花卉观光、民宿、时尚沙丘乐活动体验等项目,随着游客不断增多,这也说明边陲小镇有很大的旅游潜力,未来小镇还将加大对旅游设施的投入,加强配套服务,促进旅游业将从粗放型转向精品型。

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吸引资金不断进入精河县旅游及相关行业。今年,精河县新建酒店4家,全县酒店达到28家,其中星级酒店10家,床位达到2800张。

特色小镇“特色”不足

托里镇打造特色小镇建设已走过三个年头,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缺乏特色、产业后劲不足等问题。

一、特色小镇“特色”不足。业内认为,特色小镇不是简单的大规模产业园或者规范化建制镇,集约化、高水平的产业发展应是其重要定位,其内涵应包括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托里镇在产业支撑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缺乏对自身特色产业的深入挖掘。此外,融资依旧困难、人才资源短缺、土地资源不足等,也是当地打造“特色”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主导产业后劲不足。托里镇枸杞产业虽有一定基础,但还面临着种植户积极性不高、采摘方式落后、缺乏贸易协调平台等困境。精河县枸杞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赵玉玲表示,近些年新疆枸杞销售价格低,种植比较效益不高,是近三年来枸杞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此外,目前当地枸杞采摘仍然沿用传统的手工摘取方式,大面积种植枸杞无法做到随熟随采,有些鲜果过熟了才开始采摘,容易破损,导致产量不稳定,采摘效率低,成本高。

市场开拓能力薄弱,缺乏贸易协调平台。以托里镇枸杞为例,当地枸杞干果的销售大多是贩运户从各家各户和集市上收购,再卖给加工企业或销往异地,市场波动较大,严重制约着精河枸杞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枸杞生产经营缺乏组织协调机构,多是自我发展,缺乏同行业间的协同与协调,老的枸杞交易市场功能落后、电子商务发展滞后 ,缺乏贸易协调平台。

三、规划不完善,缺乏发展可持续性。特色小镇规划缺乏通盘谋划、挖掘资源要素不到位等现象,这样建设的特色小镇先天不足,得不到市场响应或追捧,难以吸纳更多市场主体和人口,可持续发展存在瓶颈。

建议发掘内在价值 体现区域特色

业内认为,特色小镇建设不能浮于表面形式,要能够充分发掘内在价值、体现特色风格,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巩固提升:

一、多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小镇建设。托里镇聚居着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 13 个民族,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沉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在打造特色小镇过程中,应该考虑将多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入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当中,在此基础上再融入现代小镇的新功能和新需求,帮助特色小镇“特色生长”。

二、引导多元治理主体参与特色小镇的治理。推进小镇治理的现代化就要在制度层面,明确定位各行为主体的行为权限与责任义务,明确小镇行为主体间的互动协调机制,提升特色小镇建设的制度化、法治化水平,进而全面推进小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引导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到特色小镇的治理中,政府要重新审视自身定位,鼓励其他主体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及发展建言献策并积极参与小镇治理。

三、建立绿色发展规划。通过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吸引同类企业或相关企业入驻,吸纳相关人才聚集;筑巢引凤,瞄准全球或全国一流水准,为特定类型产业或人群提供完善配套,提升对特定产业和人才的“黏性”。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