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农商银行:创新三农金融服务 让数字乡村建设有底气

新华财经成都11月12日电(刘寒松、刘晓月)作为本土“三农”金融领域的主力军,成都农商银行致力于探索支持乡村振兴新路径,为成都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应用大数据技术  推出新型农贷产品

11月初的成都市大邑县悦来镇丹凤村风景如画,初冬的暖阳照在养殖户柴玉的家庭农场上,800只麻羊和4000只鸡、鸭在养殖场里欢腾地跑来跑去,农场的工人有序而紧张地忙碌着。柴玉一边抹着额头上的薄汗,一边感慨地说,“这几千张嘴在出栏前都要花钱啊,投入了300万,受疫情影响麻羊卖不出去,差点关门哦。幸好村支书任德志联系成都农商银行大邑支行,紧急发放了80万支农支小优惠利率的贷款。现在进入销售旺季,今年的疫情影响算是扛过去了,应该还有赚。”

在成都,美丽乡村一直是让人向往的存在。乡村不仅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地和农民聚集地,同样也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价值和功能的实现地。去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将数字乡村定位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成都农商银行发挥自身优势,进行了一系列金融科技支持乡村建设的探索,让“数字乡村”聚人气、聚财气、有底气。发挥大数据平台优势 足不出户办理贷款

成都农商银行借鉴大数据技术,搜集整理加工三农领域数据,推出了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新型农贷产品——农e贷。结合目前已采集到的44.06万户农户经济档案,成都农商银行合理确定各项数据指标的征信分值与评分标准,并根据评分结果确定授信额度,采取主动授信模式。借助手机银行业务平台,结合人脸识别、电子签名等信息化技术,建档主体通过手机即可进行远程申贷、授权征信查询,实现审核、发放贷款线上化。

近三年来,成都农商银行已发放农e贷9.52亿元,支持2.07万户农户。目前,成都农商银行已实现100万元以内的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贷款远程线上核查、审批。通过人脸识别、电子签章等技术,可实现全线上自助循环用信功能。

而在成都市政府立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成都市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的“农贷通”平台上,成都农商银行2017年7月成为首家与“农贷通”平台联网对接的金融机构,已累计通过“农贷通”平台投放贷款约110亿元,惠及1.19万户。

升级数字化终端 改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

结合农村空心化,留守老人现代金融服务工具接受度不高、普遍使用存折等特点,成都农商银行一边通过“农门阵”公益金融知识宣讲,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字化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普及应用推广,一边对布放于村级金融服务站的惠农终端进行数字化改造,推行支持使用存折的“惠农微银行”农村综合服务模式。目前,该行农村居民数字化金融素养培训受众超过160万人,在全市布放的110台惠农终端今年1至9月已累计办理业务39.21万笔,交易金额2.20亿元。通过惠农终端系统,农户足不出村可办理小额存、取款、转账、代缴费、耕保基金/林保资金兑付、社保缴纳、移动支付收单等金融业务。

而针对使用智能手机的客群,成都农商银行通过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网上银行、直销银行等数字化服务,正逐步实现“全天候、全地域”的离柜金融服务目标。截至目前,该行手机银行开户数超过300万,手机银行APP“掌上农商”也拥有客户超过40万人,电子渠道交易替代率达到91%。同时还将重点产品引导至线上办理,信用农贷通、理财、优分卡申请、大额存单、天府随心贷等三农零售业务,线上渠道办理比例达到92%。目前,成都农商银行移动支付收单商户数超过7.6万户,今年1-9月累计交易笔数3309万笔,交易金额150.5亿元。

加强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搭建农村金融信息服务体系

围绕“便捷支取、查询、缴费”功能实现,成都农商银行与税务、社保、医保、规划和自然资源、城市公园等政府部门协同,实现系统联网互通,数据在线实时交付,建成集财政补贴代发、养老保险代收、医疗保险代收、水电气缴纳等于一体的农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并开通柜面、自助机具、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多种渠道,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代收付服务。目前,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已覆盖成都市近180万户农户,每年代发耕保、粮补、林补等各类财政补贴400万笔,代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300万笔。

而在村社,成都农商银行探索推进银行系统与村级资金管理系统直联。系统建成后,村社可以通过村级资金管理系统直接对账户资金进行查询、转账、代发等业务操作,可实现农村集体资产“账户实时监管、资金实时归集、授权实时审批、财务实时对账”,助力乡村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

今年6月,成都农商银行制定了“一三五”发展战略目标,坚定实施三农金融数字化策略,让金融服务为数字乡村建设增加底气。按照计划,成都农商银行涉农信贷年均投放规模增速将达到18%-23%,产品线上化率年均增长13%以上。通过进一步完善、形成新“三农”信贷产品体系,实现普惠金融覆盖率达100%。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董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