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构建区域高质量发展模板

新华财经上海11月12日电(记者 胡洁菲)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挂牌一年以来,在探索“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做法上,基于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项目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信用管理八个方面,推出了32项制度创新成果。

规划编制革新:着力在“一”字上下功夫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先手棋和试验田,规划至关重要,决定着示范区的建设品质。

挂牌一周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已经探索形成了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机制。着眼毗邻地区规划底板不一致、规划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示范区探索建立示范区“1+1+N”的规划体系(第一个“1”是示范区2413平方公里的国土空间规划,第二个“1”是先行启动区660平方公里的国土空间规划,“N”是指综合交通、生态环境、水利、供排水、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

以区国土空间规划草案为例,这份规划标志着示范区2413平方公里实现了“一张蓝图管全域”,是国内首份跨省域共同编制、具有法定效力的国土空间规划。在这张蓝图上,针对水乡客厅这个重要功能区,示范区执委会启动了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目前已有来自全球6个国家或地区的10家国际顶尖机构参与,将在明年一季度形成总体设计优化方案。

以此为模板,示范区还探索形成了一批促进各类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制度安排。

比如,针对跨省域投资项目管理体制不统一、两区一县产业准入标准不一致等问题,研究制订了《示范区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20年本)》,最大限度缩小核准范围、最大限度下放核准权限。明确了示范区产业发展目录和先行启动区产业准入标准,坚持“一个目录指方向,一个标准管准入”;

针对跨省域人才资质认定标准各异,人才跨域流动需求旺盛,示范区出台了《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实施方案》,修订了《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吴江、嘉善的海外人才视同上海海外人才,享受相关便利服务,明确了在示范区内“职业资格、技术职称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互准,最大限度破除限制人才流动的门槛;

探索开展金融同城化服务,出台了“金融16条”,构建金融监管合作新模式,降低金融跨域交易成本。推进“一网通办”在示范区集中落地,设立一体化示范区服务专窗,统一企业登记标准、办理流程、服务模式,推进企业经营许可、资质跨域互认,形成一批互认标准和指导规范。

生态治理:打破“各自为政”“造福一方”

生态绿色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底色,水环境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底色中的底色”。示范区的生态治理成效如何,直接决定了其发展路径是否偏离轨道。

然而,就跨域生态治理而言,在传统行政区划的管理体制下,因实际利益牵扯,“守土有责”“造福一方”往往成为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挡箭牌。同时,由于在治理模式上政出多门,区域有时不能形成统筹协调的生态治理政策,进而使生态环境的有机整体性遭到破坏,最终难以达到高效治理的愿景。

所幸,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已经“在路上”。自去年挂牌以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在政策、法规等多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如建立健全跨区域协同治水工作机制、建立跨区域“联合河长制”试点、探索建立统一的跨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统一的跨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权制度等。

“以前水葫芦和垃圾怎么也捞不完,现在大家微信群里喊一声,协同打捞,效率高多了。”看到太浦河越来越清澈,嘉善县西塘镇太浦河镇级河长陈贤明由衷感叹建立联合河湖长制的重要性。

一条太浦河,流经两区一县(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和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连通太湖和黄浦江,怎么治?示范区通过建立“一河三湖”联合河湖长制,成功变三场“独角戏”为一出“交响曲”,构建了理想的跨域治水模板。

如今,去到浙江省杭州市的千岛湖,碧波荡漾、水鸟成群,万类霜天竞自由,而这无不归因与浙皖两地的密切交流合作;在元荡湖,新建堤防、岸线贯通、退渔还湿、水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措施已在沪苏两地政府的支持下,稳步推进。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不能避谈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正确的态度是不仅要谈,还要拿到桌面上来谈,形成一套管用的制度体系。”在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长三角一体化决策咨询专家周振华看来,示范区既要啃下“硬骨头”,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利益共享“算法”,更要有“大胸怀”,为更大范围一体化提供制度模板。

开发者联盟:构建一体化治理新机制

“推动示范区建设跑出加速度、提升显示度,不能靠传统的‘刀耕火种’”,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主任马春雷说,示范区要在更高层次上探索行之有效的一体化治理新格局,建立起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左右贯通、统筹协调的新型跨区域治理模式。

2019年11月,示范区正式挂牌,随后来自两省一市的工作人员组成示范区执委会。运行一年,这一团队已经成为一支各司其职、高效协作的队伍。

在10月31日举行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现场会上,一本绿色封面的《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周年汇编》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而这既是示范区周年答卷的重要展现,也凝结着示范区执委会的辛勤汗水。

示范区还在不断推进治理模式创新,凝聚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实现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创造新奇迹的热土,也是展现新创意、新奇迹的地方。要充分体现示范区一体化制度创新和业界共治理念,传播新理念、构建新机制,关键要有一种大展宏图的创业激情和一批敢为人先的开发者。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和开发者联盟就致力于构建这样一个生态。

今年8月25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复旦大学等12家顶尖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智库,正式成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10月30日,开发者联盟“朋友圈”又扩容,迎来新一批13个成员单位,包括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等。

运行几个月来,开发者联盟已经凸显其共治的势能。如三峡集团牵头编制以“一河两湖”为核心的示范区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绘就示范区绿色发展蓝图,出资建成环元荡岸线贯通修复示范段环境提升项目;华为公司青浦研究所9月27日已开工建设,强化长三角核心区科研创新高地,带动核心区的科创潮流;中新集团推动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已形成较为完备的规划体系,正在有序施工建设中。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