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直播助农”实现三大收获

新华财经南宁11月13日电(记者何丰伦)高等院校如何发挥人才优势、传播优势,搭建扶贫产业的助销平台,这是各地普遍面临的问题。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让课堂内外的师生们走进直播间,为农副产品直播“带货”,向当地村民传授直播技术。

“内挖潜”“外引援”布局高校助农直播平台

周飞伶老师坐在主播台旁,不时抬头观望面前的学生主播,一边紧紧盯着自己的手机,5,50,100……每一个增长的在线观看人数都令她欢心不已,涉及到主播表现、产品服务等,她都会迅速记录。

“学生要有主播的样子,老师要有客服的样子!”周飞伶说。

组建“直播助农团队”志愿者招募过程中,不到三天就有百人报名。老师们补知识,同学们补技能,校企合作“农鲜口袋”新媒体团队引入直播组,迅速确立了微信、直播、短视频一盘棋的助农运营方式。

新闻与传播学院郭琳老师为参与活动的志愿者讲授直播培训经验课《网络直播创意创作》:“直播的优势在于我们可以把现场带到远方!”

既要建团队,还需请“外援”。学校校友、广西电视台网视部主持人陈海霞在演播室分享直播带货经验:“如何挑选直播产品,如何形成个人的直播风格,如何吸引用户”……

“脑力”“眼力”“脚力”构建传播力

直播手机、直播灯、耳机、防喷罩、背景布一应俱全,直播团队还根据不同场次的内容现场调整,让观众随时看得见看得清带货产品。

直播组免费教农户玩转新媒体,通过电商直播销售农产品,制作短视频、宣传片推广本地土特产。建立直播微信群,把所有学习直播卖货的村民都聚集起来,只要村民提问,主播马上在线答疑解惑。

“现场有神灵!”直播团队将直播台搬到田间地头,深入隆林、宁明等地现场带货。在广西深度贫困县隆林各族自治县,老师和学生们走进黑米粽加工厂、黄金百香果基地,身穿传统民族服饰,推销板栗、百香果、黑米粽等优质的农副产品。在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兴源茶厂,直播团队农鲜口袋将直播间搬到了茶园,在茶园的凉亭里和观众一起感受满目葱绿,品一杯夏日香茗。

目前,“农鲜口袋”直播团队已走进百色、河池、崇左等贫困地区的21个县市,62个乡镇,213个村屯开展农产品调研、培训和直播,开展直播次数132场次(含个人),带货农产品156种,累计观看人数50000+人,销售额超百万元,受益农民1000名以上。

“直播助农”实现三大收获

“助农脱贫收获实惠”“老师教学得到成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徐健这样概括助农直播的三大收获。

“农鲜口袋”直播团队在宁明县浦峙村调研发现,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下村里产品大量滞销,但扶贫点工作人员和农户对电商、直播完全缺少基本认知。直播团队就地开设直播间,主播走进玉米地里,进行直播卖货示范,仅短短一小时,就帮助农户卖出不少农产品。还为农户解决下载直播APP、开设线上商店、申请直播间、商品上架、设置价格等直播操作方面的问题。

主播魏晋婷连续直播10多场,最大的收获是“自豪感”和“荣誉感”。“扶贫工作实实在在,课间周末去为扶贫做贡献。”她带领的“直播小分队”人气上涨,每场直播都能帮农户销售几百至上万元不等的农特产品。

徐健认为,这也是新文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探索。高校老师、学生走出“象牙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深度对接”和“精准服务”。

如今,南宁师范大学已和多地政府、合作社、企业、电商平台及农户建立了直播共建基地8个,直播间23个,形成了良好的长效帮扶机制。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李连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