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天长:“三治”融合拓展乡村治理新格局

新华财经合肥11月17日电(记者王菲)乡村的有效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作为全国首批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之一,安徽省天长市把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坚持激活群众的“主体”意识,将农村社区治理实验与推动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聚焦基层工作痛点难点,拓展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协商共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紧扣“党建引领”的“牛鼻子”

天长市位于安徽省东部,三面与江苏省相连,下辖14个镇、2个街道,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如何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基层治理环境的变化以及群众需求的提升?对农村社区治理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考题。”天长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宏文说。

2017年,安徽省天长市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之一。以开展农村社区治理实验为契机,天长市意识到,必须紧扣“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开展创新试验,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乡村建设、乡风塑造等诸多方面的“头雁”作用,不断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天长市围绕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建设、平台建设、载体建设和机制建设四个方面,加大与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实践深度融合,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领导力和发动群众能力,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通过民主协商,解决了高标准农田改造、农田污染、殡葬改革等很多老大难问题。”天长市郑集镇向阳社区党总支书记伍凤春告诉记者,社区成立协商委员会,把党员和村民代表以及相关利益方聚在一起,围绕群众关心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出议题和协商方案。

为了方便基层群众议事和开展党员学习,天长市因地制宜搭建平台,在自然村或村民小组建立党支部服务点、党员议事之家以及村民议事点,用于党员和村民代表开会、学习、协商议事等。

在农村社区治理实验过程之中,基层党组织成为社区治理的推动者、社区资源的创新整合者、事务协调者,以及民主协商的中间人、主持人。

“在开展乡村治理创新的过程中,通过一件件具体事务的落实,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在不断提升,群众的认同感、凝聚力也在不断提升。”天长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徐宏义说。

激活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征地补偿、产业发展、人居环境……这些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项,一旦处理不善极易导致基层纠纷和干群矛盾。事实证明,要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集聚众智、凝聚众力,激活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基层协商的事看似鸡毛蒜皮,却关系群众根本利益。”朱宏文说,天长通过完善镇、村、村民组三级联动协商机制,激活乡村“微治理”,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障协商主体的多元性,天长市构建了“1+N+X”协商模式。“1”是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负责牵头协商议事;“N”是指村(社区)“两委”成员、乡贤能人等,村(社区)为这些人员建立数据库,每次协商议事根据实际需求从数据库抽调相关人员参加;“X”是指协商事项的利益相关人员。

天长市通过不断完善制度设计,保障了基层协商治理走向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使基层协商共治落地生根,逐步成为化解村级矛盾、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在推行协商治理的过程中,天长以村为单位,制定协商共治目录库,协商事项分为公共事务类、基础设施类、乡风文明类、公共服务类、权益保护类等。

“我和向阳社区协商签了6年1200亩土地的流转合同,社区书记主持召开群众民主协商会,明确了土地流转中各方的权责。”来自江苏无锡的种植大户鲍应华告诉记者,这种民主透明的协商方式,打消了合作双方的顾虑,避免了后期的矛盾隐患。

记者从2019年天长市各村“两委”的会议记录簿上看到,民主协商内容涉及村庄发展规划、集体资金使用、村规民约制定、高标准农田改造等事项。这些协商事项牵涉到的利益主体多元,同时与乡村的长远发展紧密相关。

今年8月份,天长市金集镇井亭村600亩水库承包合同到期,村两委启动“1+N+X”协商议事程序。经井亭村协商委员会协商,确定由天长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公开对外招标发包,最终江苏省仪征市养殖户余某竞得水库10年的承包权,每年承包费是往年的数倍,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

天长市通过不断完善、规范协商共治的流程和规则,构建起党群、干群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让多元主体的利益关切、政策预期在参与协商共治过程中得到有效整合。同时,当地在村级小微权力的制定、运行、监督中引入“1+N+X”协商治理模式,在管住“微权力”、杜绝“微腐败”的同时,有效解决乡村治理的难点痛点。

据悉,目前天长市16个镇(街道)、174个村(社区)实现了民主协商议事“网格化”全覆盖。

拓展乡村治理新格局

村规民约凝聚着村民的共同价值观,被称为村民自治的“小宪法”。用好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形式。

天长市统一制定了村规民约制定和修订流程,确保村规民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并明确将民主协商纳入村规民约的修订程序中,同时探索将村规民约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机衔接,完善奖惩机制。

目前,天长市已完成174个村(社区)的村规民约制定和修订,《天长市社区协商村规民约编制指南》还被列入2020年第二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

“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引导乡贤理事会、禁赌禁毒会、公益爱心协会等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把乡村精英力量凝聚起来,可以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形成村民自治与德治、法治融合推进的共治氛围。”徐宏义说。

在移风易俗工作中,天长市在174个村(社区)建立了“一会一队一约”工作机制。“一会”即村(社区)红白理事会,“一队”即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小分队,“一约”即村(社区)红白喜事公约。村(社区)群众操办婚丧事需要到村(社区)红白理事会报备,各地完善奖惩机制,将移风易俗作为年度“文明户”评选以及信用户评定的重要依据。

“农家院落故事会”“板凳故事会”“一刻钟宣讲”......天长市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与乡村治理实验结合,通过共建共享共治拓宽乡村治理新格局。仅今年上半年,天长市组织志愿服务者开展的移风易俗主题宣讲就有200多场次,参与群众达2.6万人。

通过激发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破除了乡村陈规陋习。以铜城镇为例,2020年上半年,该镇群众办丧平均费用由7万元降低到1.5万元,单方婚宴由平均20桌减至13桌。

“基层治理离不开群众支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话语权、评判权,很多过去看起来很难处理的事就会迎刃而解。”天长市石梁镇石街社区党总支书记梁德军说。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李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