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完善IDI运行机制 提升住宅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新华财经广州1117日电(李军杰)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工程项目不断增多,如何提升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以及风险识别和转移能力成为各界热议话题。在日前举办的“工程质量保险试点情况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引入保险机制,通过市场化力量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宜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教训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相关法规制度,结合实际完善相关保险运行机制,并借助先进技术工程质量保险良性健康发展,切实提升我国住宅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专家表示,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工程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出现了大量外观新颖、设计独特的建筑结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面临新挑战。加之房屋建筑工程涉及主体和部件材料众多,风险因素复杂,仅靠参建企业自身力量难以有效化解。通过引入保险机制,把工程建设风险转化为市场风险,由保险公司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外部监督,能较好地降低风险因素维护业主权益。

据了解,早在2017年8月,住建部即在上海、广东等9个省份开展工程质量保险试点。值得关注的是,试点地区大多将包括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在内的住宅工程质量保险作为重要试点内容,并取得一定成效。据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晓民介绍,截至目前,大地保险已在北京、上海、成都等14个城市获得IDI参与资格。已为1360个房屋建筑工程提供约332.8亿元的风险保障,承保项目涵盖住宅、商业楼宇、工业厂房等。

不过,整体来看,我国住宅工程质量保险仍处在起步阶段,在推进中仍面临法规制度有待健全、保险体系有待完善、工程质量检测权威机构缺乏、风险评估鉴定专业信任薄弱、建设单位(开发商)认同度不高、工程建设信息不对称等难题。对此,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冯俊表示,应全面梳理国内工程质量保险理赔案例,同时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住宅工程质量保险相关法规制度和运行机制。关键是理清保险责任主体、保险范畴和期限、责任认定办法以及理赔程序。他建议,按照“谁带来风险谁承担”的原则,明确住宅工程质量保险责任主体。同时,强化追责以督促工程参与各主体切实重视工程质量保障,真正发挥该保险“加强相关主体自我约束”“促进工程质量风险不发生”的功能。

清华大学工程担保与建筑市场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邓晓梅认为,IDI可有效解决建筑市场“百年大计”和建筑产品生产组织的临时性之间的矛盾。建议搭建建筑市场社会共治区块链大数据平台,提供相互保险、电子保函、工程智慧监督、市场信用等服务。并结合工程再担保体系、专业人士共同体等形成建筑诚信生态圈,助力住宅质量缺陷科学认定以及相关保险快捷理赔,从而推动IDI可持续发展。

中国再保险集团信息技术中心总经理冯键也建议,应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基于工序级的、多方主体协同参与的IDI基础平台。以工程项目为中心,实现住建部门、银保监局、金融局、保险公司、TIS机构等多方协同工作、信息共享,使相关保险从事后理赔转变为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在早期消除风险。

在中国大地保险有限公司IDI部总经理张帆看来,IDI的核心是工程质量风险管理(TIS),他建议培育独立的第三方TIS机构,建立行业服务标准,加强人才建设,满足从工程设计到施工全过程风控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另有多位业内人士建议进一步优化保险期限,以便更好地推动IDI落地。

雅居乐集团法务中心总经理尚东宁表示,当前IDI实行“竣工验收两年后起保,保险期限10年”的模式,这意味着房企仍要承担前两年的质保责任。而实践中房企普遍与施工单位签订保期为50年的主体结构保险,IDI的10年保期对开发商来说吸引力不大,接下来宜进一步探索优化IDI保险期限。

广东省房地产业协会会长王韶表示,工程质量保险宜与行业企业发展痛点相结合,房屋工程竣工验收后的两年,是质量问题集中爆发期,建议保险公司从竣工验收时介入。他同时表示,可根据风险发生概率,设定相应的保险费率。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徐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