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三处着力促增长

新华财经北京11月18日电(金鑫 陈雨涵)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专项政策助推特色小镇发展。随着“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的推广,各地区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同时也显现出概念定位不清晰、同质化无特色等问题。专家建议,可从加强顶层设计、分类创新推进等方面推进特色小镇健康持续发展。

政策助力特色小镇 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9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以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发展定位为前提,以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为重点,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规范管理机制,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提供抓手,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支撑。

从中央层面看,特色小镇支持政策从框架到具体举措正逐步落地。中央从2016年开始将特色小镇创建列为农村重点工作之一。2017年,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各地要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从实际出发,防止盲目发展、一哄而上。2018年,发展改革委全面主导特色小镇事宜,印发《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明确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的界定条件,设立标准化指标体系,更具指导意义。2020年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特色小镇典型经验和警示案例的通知》,实行正面激励与负面纠偏“两手抓”,推广来自16个精品特色小镇的“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来自20个精品特色小镇的“第二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淘汰一些错用概念或质量不高的“问题小镇”。

从地方层面看,各地扶持政策渐次出台。天津出台《天津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推动方案》,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功能性特色小城镇;浙江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河北省级财政用扶持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平台等专项资金,优先对接支持特色小镇建设;江西出台《江西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实施“一镇一策”精心打造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山东省从2016年起,省级统筹城镇化建设等资金,积极支持特色小镇创建,用于其规划设计、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典型引领 特色小镇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的推广,各地区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精品特色小镇。多地依托特色小镇这一载体,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模式一:以人为本,实现“三生融合”

“三生融合”是指按照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原则,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实现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同时,布局集约高效的产业生态圈,这是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样态。江苏苏绣小镇结合苏绣文化与传统工艺,实现苏绣文旅跨界融合,探索出一条传统产业富民的新路。云南曲靖麒麟职教小镇将居住生活片区与职业教育、商务服务等产业功能片区交叉布局,使产业功能与居住功能充分融合,实现产、教、居、研的融合发展,让小镇居民在家门口就可获得综合性生活、医疗、教育服务。

相关专家指出,特色小镇应以全局性、综合性的战略眼光,坚持规划先行、多规合一,科学规划空间布局,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增强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推动多元功能叠加,打造未来城市发展新空间,适应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模式二:以“文化+”理念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天津杨柳青文旅小镇延续杨柳青木版年画历史,打造以年画博物馆、民俗文化馆、明清街为核心的文化集聚空间,实现年画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小镇核心景区以明清建筑为主,突出古建民居的文化特点。同时,小镇特色文化节庆品牌“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已连续举办15届,杨柳青元宵灯节已连续举办24届,成为小镇民俗文化对外展示的重要平台。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丁宏指出,特色小镇建设要真正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彰显文化价值底色,强化文化功能意识,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运用“文化+”的路径有效助推特色小镇建设,打造出有内涵、有吸引力、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文化品牌。

模式三:以企业为主体,推进特色小镇市场化运作

特色小镇是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与支持相结合的创新创业空间。浙江杭州云栖小镇采用“政府主导、民企引领、创业者为主体”的运作方式,政府积极打造产业空间,集聚产业要素、做优服务体系;民企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输出核心能力,加快创新目标的实现;政府和民企共同搭建平台,以创业者的需求和发展为主体,构建产业生态圈。发挥“政企双强”优势,明确分工、有效合作,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丁宏认为,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投入高、周期长,纯市场化运作难度较大,政府可以积极推动投融资模式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模式和产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尊重企业家精神,激发小镇投资运营商的创造力和竞争活力。在特色小镇的日常运行管理上,探索组建由政府、企业、居民、社会组织共同构成的治理委员会,建立自我运行、自我监督、融合开放的治理机制。

三方面着力助推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特色小镇建设的全面推进,部分地区特色小镇建设也凸显出概念定位不清晰、同质化无特色、政府主导下市场化程度不够、房企过度参与带来的地产化等问题。专家建议,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特色小镇的土地、资金和人才保障。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特色小镇有一定收益的产业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项目建设,鼓励地方安排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特色小镇发展;通过税收优惠、优先落户等激励措施吸引人才入驻,鼓励小镇结合具体实际探索新的人才激励机制。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专家温振洋表示,要科学做好顶层设计。特色小镇是实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综合平台,不能搞成单纯的小城镇规划或园区规划。应统筹人口规模、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做好各项规划,合理确定房地产开发比重。在产业选择、功能布局、资源开发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使特色小镇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实现特色产业和高品质生活、优美环境协同发展。

第二,推动观念、要素、制度创新,促进特色小镇有序共享发展。要顺应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关注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等创新型要素的供给。创新政策激励机制,改变政策扶持资金的发放时序,对于创建合格的特色小镇及时给予资金奖励等。同时,要充分发挥特色小镇的社会效益,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不断提升小镇及周边居民的获得感。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翁建荣表示,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建制意义上的“镇”,从产业集聚区挖出来一块也不是特色小镇,小镇应该是聚合各种创新要素,融合全产业链打造产业生态圈的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平台。创建特色小镇,要力争集聚更多领军企业、更多高端要素,呈现出更强的产业特色。

第三,突显特色,避免趋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特色小镇须以特色为本,由于各地自然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千差万别,发展阶段、客观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扶持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落脚点应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应积极调动地方建设特色小镇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将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特色小镇在前期的规划发展中应以当地的特色文化为出发点,将特色文化融汇于小镇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真正实现产城融合。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城乡融合发展处处长刘春雨认为,各地应立足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积淀,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发展特色文化、特色环境、特色建筑。科学规划特色小镇的空间布局,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增强生活服务功能,构建便捷的“生活圈”、繁荣的“商业圈”,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把企业作为建设的主力军,引导企业进行有效投资,鼓励大型企业牵头建设特色小镇,培育特色小镇投资运营商,避免政府背上债务包袱。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李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