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传统制造业“数字赋能”再出发

新华财经贵阳11月19日电(记者汪磊)承接过去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制造业底子,贵州在一些传统制造业细分领域存在着隐形冠军企业。在数字化升级的新赛道,这些企业积极融合,积蓄新动能,生产经营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仍然表现出较强的市场韧性,成为地方经济抗风险、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迈上数字化轨道 保持行业竞争优势

“区别于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具有技术渗透性、产业融合性强等特点,能为传统的隐形冠军企业赋予更多、更大的发展动能。未来,隐形冠军企业要保持行业优势需要连接上更新、更快的数字化轨道。”贵州省工信厅工业互联网处副处长金利涛说。

“同类型的钢丝绳,贵绳可以做最大;同等强度的钢丝绳,贵绳可以做最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贵州钢绳沉淀了深厚的钢丝绳制造技术,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大师和技术专家。”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一分厂厂长马明刚说,很多国家重要项目和超级工程上,都有贵州钢绳的身影。

作为国内钢绳制品龙头企业之一,贵州钢绳深耕行业54年,获得专利408项,是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牵头参与、编制或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多项,正引领国内钢绳制品行业发展。

“我们将专注于钢丝绳行业的研究和高端产品开发,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化’建设着力,为工业互联网领域钢绳行业树立标杆。”贵州钢绳副总经理贺孝宇说,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建设标准为依托,贵州钢绳正逐步迈上全球钢丝绳产业高端,建成世界一流钢绳制品企业。

插上“数字化”翅膀 攀登新高峰

“制造业的数字化升级,解决的不仅仅是显性的生产效率和良品率的问题,更隐形的层面,从底层数据的标准化采集、智能化识别学习,对于人力、物料、设备、调度、工序的优化,进一步关联到产品及半成品库存对资金的占用以及市场供需的匹配等问题。”贵州省工信厅装备工业处处长吴熙说,传统制造业插上“数字化”翅膀,是一次系统再造,借此企业运营将飞上新台阶。

作为国内规格品种最为齐全的轮胎生产“老牌”企业之一,贵州轮胎是贵州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典型标杆。自2014年公司开启异地搬迁技术改造项目以来,力求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变“传统车间”为“智能车间”,一直是贵州轮胎坚定的发展战略。

“扫一扫型胶流转卡上的二维码,生产时间、数量、生产线号、胶号、位置等全方面信息一目了然。”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业处处长方德云说,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整个项目改造完成后预计生产效率可提升30%以上。

过去,产品库存量盘点是生产过程中的一大痛点。方德云说,由于产品边生产边使用,单纯靠人工盘点库存量往往会出现偏差,生产的节奏、流畅度主要依赖老师傅的经验。有了实时化、动态化、智能化平台的条码管理系统后,使得生产更加精准有序。

改变还发生在排产系统。以前接到订单首先要排计划,计算需要多少物料。现在接到订单后,相关数据会自动生成,工艺参数也会自动分解到机台,工人进入到智能排产系统后,当班生产计划、已生产数量、生产上限、订单欠产数量、实际库存等信息一目了然。

方德云说,通过物联网、MES系统、招标采购平台、轮胎芯片等项目的投入,得益于“大数据+”和各生产环节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了公司智能制造能力、战略经营管控协同能力。

作为国家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一直以来,贵州以大数据为引领重构后发地区整体发展方式。通过开展“千企改造”“万企融合”两大行动,不断推进产业数字化。

从2016年开始,贵州每年对1000户以上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助推实体经济“强筋骨”。疫情期间危中寻机,据了解,贵州2020年要推动3000家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重点行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将分别达到74%、58%。

资金、人才及企业内部动力仍制约数字化进程

目前,贵州隐形冠军企业和一些高成长性企业多属于中小型企业,尚未建立较大的规模效应及借贷信用,另一方面企业数字化升级需要的资金规模较大、专业技术门槛高,一些企业“有心无力”。

尽管隐形冠军企业在行业细分领域引领发展,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但采访中一些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的生产嵌入产业链当中,其经营状况不可避免地会受整个产业景气状况影响。受制于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影响,产业链需求端疲软,一些企业今年的订单和经营还是受到一些影响,产能处于逐步恢复中。

“数字化升级给企业带来稳定的生产节拍和交货预期,但上马或改造新的智能生产线,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资金,接下来还要跨过技术门槛,最后在实施阶段,还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调适和阻力,最终走下来并转化为生产力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方德云说。

“贵州轮胎能够‘脱胎换骨’,循序渐进的改造过程中经历了一些坎坷磨难。”方德云说,在当前工业互联网利好政策的带动下,企业数字化改造后期的企业依然会面临着自身现有的技术和人才团队支撑不足的困境。车间工人要切换新的工作模式,技术人员要熟悉车间生产工艺,如果两边打不通,融合效益就出不来。

现阶段,市场上工业数字化、智能化领域人才相对稀缺。在西部地区,由于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因素影响,企业自身培养的人才流失情况也逐渐增多,而且各地“抢人”政策优惠力度不断加大,当地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难度越来越大。

方德云建议,贵州可强化校企互动,个性化、定制化为制造企业培养工业互联网领域人才。对于一些技术水平高、成长性好的隐形冠军企业,可通过“千企改造”“万企融合”等工程,从资金奖补、贷款贴息、税收返还、工业基金支持、政务服务绿色通道等方面支持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增强企业快速响应、快速更新能力,增强企业信心,减少企业顾虑。

此外,要支持隐形冠军企业主导或参与制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室或综合服务平台。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引入外部智力、技术支持;在本地,积极培育、招引产业上下游企业,搭建完善产业链,为隐形冠军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更良好的产业环境。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李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