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2020年中国经济得失盘点

新华财经北京11月19日电 (分析师朱嘉林 黎轲)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我国经济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可喜的是,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疫情影响并未冲击到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中枢仍然处于正常运行通道。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出现诸多积极变化:一是疫情常态化下,我国经济持续复苏;二是工业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服务业正逐步加快复苏;三是固定资产投资转正,地产投资超预期;四是社融存量增速进一步上行,融资结构持续优化。五是疫情催生产业转型,新动能引领作用凸显。但也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工业稳中有缓、物价水平上涨较快、基建投资略显疲软、区域增长不平衡加剧等现象,需要我们认真总结,找准根源,对症下药并采取措施。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增长还面临以下几点困局:一是国内有效需求仍然不足,消费修复依旧缓慢;二是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就业压力仍将长期存在;三是多重困境下,我国进出口商品风险增加;四是疫情与国内外环境影响下,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加剧。

一、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

2020年三季度以来,在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我国经济复苏态势持续向好,总需求继续平稳回升,前三季度我国 GDP 同比增长0.7%,实现正增长,虽然同比增速略低于市场预期,但在主要经济体中仍是一枝独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1. 疫情常态化下,我国经济持续复苏

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0.7%,年内首次实现正增长。三次产业增加值全面回升,第一产业同比增长2.3%,第二产业同比增长0.9%,第三产业同比增长0.4%,全部回正。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影响以及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整体经济交出满意答卷。

2. 工业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服务业正逐步加快复苏

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累计增速环比再度加快0.6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处于正增长区间。从单月看,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增速环比持平,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2.2个百分点。10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4%,连续8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此外,三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7%,较二季度上升2.3个百分点,也高于去年二、三季度的76.4%,进一步反映出工业生产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7、8、9、10月服务业PMI分别录得 53.1%、54.3%、55.2%、55.5%,回升斜率虽逐月下降,但仍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3.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回升,制造业延续修复

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增速较1-9月份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地产持续超预期,同比增速为6.3%,前值为5.6%。制造业投资降幅小幅收敛,延续修复态势,累计同比为-5.3%,前值为-6.5%。基建投资累计同比为3.01%,前值为2.42%。其他项1-10月累计增速高达6.0%,仅次于房地产的6.3%。这部分持续走强,主要来自农林牧渔、信息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等行业的带动有关。四大行业中,农林牧渔与养猪利润偏高相关,企业投资与产能扩大有关,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与疫情后医疗补短板加大投入有关。

4. 社融存量增速进一步上行,融资结构持续优化

1-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累计新增31.04万亿元。其中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17.35万亿元,去年同期为14.44万亿元;累计新增企业债券融资4.35万亿元,去年同期为2.65万亿元;累计新增政府债券融资7.22万亿元,去年为同期4.17万亿元。从单月看,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3.7%。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0.1%,同比低0.2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占比0.8%,同比低0.1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余额占比4%,同比低0.7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占比2.5%,同比低0.6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1.3%,与上年同期持平;企业债券余额占比9.8%,同比高0.6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占比16%,同比高1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2.9%,与上年同期持平。

5.疫情催生产业转型,新动能引领作用凸显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7%,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1%,加快2.8个百分点。线上购物、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持续火热,在线办公、远程问诊、在线教育等新兴需求非常旺盛。前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3%,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4.3%。在疫情冲击下,产业转型发展的动力明显加快,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逆势成长,在助力疫情防控、保障居民生活、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总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呈现出较好的复苏态势,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境外的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国内部分领域面临的结构性风险挑战也值得关注,如有效需求不足、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

1.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消费修复依旧缓慢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901亿元,同比下降5.9%,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81428亿元,下降6.0%。但需要指出的是,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兴消费模式推动了我国国内有效需求,1-10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91275亿元,同比增长10.9%,比1-9月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75619亿元,增长16.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2%;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34.3%、5.6%和17.4%。消费是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总体来看,前10月我国国民有效需求呈现不足的态势,扩大内需是后期经济走势至关重要的因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在扩大内需方面更好地形成合力,抓住新兴消费模式发展的契机,进一步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加快复苏。

1.PNG

2. 就业形势总体向好,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

尽管整体就业情况趋于好转,但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存在,重点反映在农民工就业数量下降和大学生就业困难上。一方面,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亿人,较二季度末相比增加了200万人,但较上年同期减少了384万人,同比下降2.1%。说明尽管农民工就业情况正在趋于好转,但与去年相比仍有一定程度的缩小。主因是国家鼓励就近就业政策发挥效应,使得未来一个时期内农民工更多偏向本地就业,外出务工需求下降;此外,疫情冲击下经济受重创后制造业恢复相对缓慢,企业用工需求较去年同期减少,也导致农民工就业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受疫情影响,今年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面临企业用工需求锐减和应聘时间缩短的双重冲击。9月份,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调查失业率较去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

2.PNG

3. 多重困境下,我国进出口商品风险增加

1-10月份,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3.71万亿美元,同比下降0.8%。其中,出口2.05万亿美元,增长0.5%;进口1.66万亿美元,下降2.3%;贸易顺差3845亿美元,增加14.2%。在疫情常态化下,全球化出现逆潮,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被不断强化,中美关系日益严峻,我国进出口面临多重风险,主要进出口风险集中在以下领域:技术层面,我国高端产品供应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欧美等国;粮食层面,国内主粮短期保障充分,进口风险主要来自黄豆;能源层面,虽然我国进口供给格局日趋多元化,但原油、天然气进口依存度仍处于上升趋势;矿石资源层面,我国矿产资源需要急剧增长,进口依赖程度较高。为积极应对多重风险,对内扩大内需,对外提升产业链安全成为我们的战略需求。

3.PNG

4. 中小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更弱,恢复相对较慢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内外双重环境变化的影响,2020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小企业经营面临经营困难。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疫情之前,限额以下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于限额以上,而在疫情中,限额以下企业零售增速跌幅相比限额以上企业更大,指向中小企业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在恢复过程中,限额以上的零售增速已经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但中小企业与疫情之前的水平还有显著差距。尽管这一恢复仍在持续,但恢复的动能却在减弱,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许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甚至部分中小零售企业可能已经退出市场。据统计,中小企业贡献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中小企业营收情况将直接影响我国就业人口收入水平,较高的收入不确定性也将不利于潜在消费需求的有效激发。


【新华财经研报】2020年中国经济得失盘点.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