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静海罗阁庄村的新“梨”想

新华财经北京11月23日电  天津静海区罗阁庄村种植果梨已有40多年的历史,素有“梨乡”之称,为天津市面积最大的梨树种植集聚区。虽然梨产业是助农增收的主要来源,但是缺乏产业融合、没有规模效应制约了产业发展潜力。因此,专家建议,罗阁庄村创新引领、聚合资源,致力打造乡村旅游标志地。

罗阁庄村积极打造千亩梨园文化历史休闲农业观光园

罗阁庄村位于良王庄乡南部,地处天津西南,独流古镇附近,紧邻津沧高速静海出口,南距城区4公里,北距中心市区20公里,紧挨北方大物流-海吉星,地理位置优越。全村耕地面积3500亩,梨种植面积2800多亩,种植果梨已有40多年的历史,素有“梨乡”之称,为天津市面积最大的梨树种植集聚区。每年梨花开的时候,千亩梨园里成为赏花游景的一道靓丽风景。从赏梨花到吃香梨,罗阁庄村依靠梨园经济增收致富,梨树自然也成了罗阁庄村响亮的招牌。

梨树品种主要为皇冠梨、雪花梨和“天海”大果型鸭梨。为了不断提升梨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还引进了红香酥、玉露香、鸭梨、新梨七号、状元冰糖梨等新品种,目前品种已达十余个。2018年罗阁庄村成功注册了“良王普丰”商标,自此罗阁庄村的果梨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

近年来,天津市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工程,村里环境也变美了。罗阁庄村以现有的千亩果园为核心,积极寻找开发旅游合作伙伴,将千亩梨园打造成文化历史休闲农业观光园。目前,“望海阁”标志性建筑、梨文化长廊等景点,以及一批乡村文化民宿吸引城区的市民前来体验。

缺乏产业融合、没有规模效应等制约乡村旅游发展

罗阁庄村的“梨想”很美好,但面临的问题也棘手。一是缺少有战略眼光和经济头脑的农村“当家人”。罗阁庄村多以个户经营为主,没有形成集约产业化经营,弱化了市场竞争力。

二是虽然梨品种众多,但缺乏深度加工和品牌打造,梨果的附加值尚待提升。

三是未能将“梨”文化有效融合进乡村旅游,导致旅游特色不明显,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从而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后劲。

四是乡村旅游处于刚起步阶段,景点打造基础设施的配套还亟待解决,存在大量资金缺口,有大量群众的基础工作需要解决。罗阁庄村周边的河湖林田等自然资源虽然特别丰富,但是没有做到点线相连为我所用。罗阁庄村梨文化旅游产品雷同、品位不高、重复较多,没有核心竞争旅游产品和旅游特色观光平台,不能较好地满足游客多层次、高品质的旅游需求。

五是梨农销售局限于摆摊经济和朋友圈转发经营,不能有效拓展销路,同时由于缺乏宣传没有形成整体品牌效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和旅游公司的合作不足,愿意合作的旅行社寥寥无几,致使虽然前景广阔但是目前旅游项目单一,仅仅局限于少量的赏花采摘。

创新引领、聚合资源,打造乡村旅游标志地

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创新引领、聚合资源,将罗阁庄村打造乡村旅游标志地。

首先,保品质,树品牌。无论农产品品牌建设还是旅游地品牌打造,都离不开“梨”这个核心主题,梨果的品质得到保证是创新融合发展的基础。罗阁庄村梨产业发展需依靠土壤中富含硼元素和周边优质水源的优势,定期接受农技专家的指导,施用有机肥料。积极组织村民进行培训,邀请专家对村民进行培训修剪果枝、打药防病等提升果园品质方法,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和技术水平。围绕品牌定位,构建梨品牌文化来提升区域品牌的形像力,完善罗阁庄梨品牌传播策略来促进罗阁庄梨区域品牌的销售力,加大对品牌的维护力度,提升罗阁庄梨区域品牌的产品力。以“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等形式,鼓励农民生产经营精装梨、桃等特色农产品,把市场搬到果树下和田间地头,大力提升农副产品商品率和附加值。通过销售模式创新,出台支持电商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利用各级农展会、农博会的窗口和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应用。

其次,优势互补打造乡村旅游链。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网络,通过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共融、共享的发展模式。借助于毗邻牛顿庄园、南运河、独流减河、普罗路休闲农业观光带等旅游资源的优势,梨文化旅游可以以罗阁庄村为重点,大力推介梨文化,通过举办梨花节、采摘节、丰收节等活动,吸引市民来游玩摄影。借助多兴庄园这个载体,大力推广市民体验式农业,吸引市民定期来体验农事活动。借助毗邻牛顿庄园的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吸引市民来观光旅游,使罗阁庄村成为农业休闲旅游核心区,把罗阁庄打造成以梨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综合旅游示范区。

再者,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递服务融合发展。积极引导市场介入,充分利用多兴庄园电商平台建立联农带农机制,推进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销售模式。与多兴庄园合作生产果蔬酵素,延伸果蔬产业链条,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果农增收致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徐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