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引导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抗风险能力

新华财经乌鲁木齐11月25日电(记者郝玉)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传统行业面临较大生存压力。为帮助企业尽快复苏,新疆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引导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发展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

借助新设备及“云端”应对挑战

在乌鲁木齐米东区新疆玛思科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刚引进的C型钢自动化成型机近来正在调试。负责人李全金表示,新设备上线后,以前一人一天可生产3吨产品,换上新设备后产量能达10吨。

这家企业轻钢龙骨年产量约占新疆的八成,年产值上亿元,是一家典型的中型企业。

受制于技术限制,过去公司只能从疆内一家企业购进原材料。为了打造完备产业链,今年初开始,他们启动1000万元设备更新计划,投入钢铁表面氧化层处理项目、轻钢龙骨自动化打包机等,练足“内功”实现增产增效。

与新疆玛思科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一样,今年以来,新疆传统型中小微企业在政府积极帮助下,纷纷投入新设备、研发新产品,用数字化新理念增强市场竞争力。

今年受疫情影响,国际供应链受到冲击,卓郎新疆智能机械有限公司使用的零部件物料无法及时运达。具备十余年金属材料及钣金加工经验的新疆瑞利福精密钣金有限公司看到了机会,全套引进瑞士百超精密机床和进口检测设备,成为疆内唯一一家为卓郎新疆智能机械有限公司提供精密钣金件的企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介绍,2018年开始,新疆就着手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筹建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加快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网络化协同等制造业新模式的培育。

为给企业发展数字经济提供有力支持,华为云服务数据中心、中国移动(新疆)数据中心等大型数据中心先后在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区建成,能够承担克拉玛依市政务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旅游等公共服务平台运行和维护,同时具备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提供云服务的能力。

截至目前,新疆已有工业互联网企业54家,各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设备总数达200万台。此外,新疆新能源装备、输变电装备、汽车等先进装备制造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70%。

按照规划,到2025年,新疆力争培育形成两到三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推动100家工业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数字化转型仍存弱项

凭借数字化转型,新疆部分中小微企业获得弯道超车机遇。不过,新疆中小企业大部分还处在产业链中低端水平,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转型进程。

一是转型能力不够。就目前来看,新疆大部分制造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初级阶段,没有将技术、业务、数据进行深度融合与开发,使得工业数据采集难度较大;业务系统互通互联程度不高,数据无整合性,使得获取数据不具备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价值,产品用户场景、隐形因素及产品制造的全生命周期数据研析不深。

二是转型成本偏高。一些受访企业表示,数字化转型中企业投资成本迅速扩大,日常运营费用高昂,企业也在负重前行,面临着较大资金压力。

受访企业表示,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成本较高、短期收益低、试错风险大,而转型成功与否决定了企业在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一些行业和企业甚至面临数字化“转型找死、不转等死”的两难困境。中小企业难以利用资金杠杆和借助专项扶持,而靠企业自身资本投入几乎难以为继。

三是转型人才短缺。数字化工厂将生产运营流程高度一体化,横跨多领域、学习能力强、懂数字化交互的复合型人才存在巨大缺口。很多在数字化开发与运营方面的人才不具备数据深度分析与数字营销能力,无法设计长远且具有战略意义的数字规划和先进制造模式。国内对于软件方面人才需求很大,且需要技术能力更强的专业性人才。

一些受访企业表示,很少企业能够实现数字转型方案的核心技术、行业认知、实践经验、数据挖掘分析能力、生态构建能力的完善且强大的转换,制造企业可持续、全面转型难度很大。

尚需更多政策支持

多位业界人士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面对转型中种种困难及如何破题,需要多方关注。业界就此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一是完善数字转型公共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队伍,结合企业及行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定制适合且有效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指标,从而开展合理、科学评估操作方法论。依托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开展智能化诊断工作,为政府、行业、企业推进制造业数字转型提供支撑。

可倡导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与大型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联合定制制造业智能化公共服务系统,帮助一些制造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架构、工具模型、数据运营等服务,对企业原有产品、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商业模式进行改善和创新。

二是树立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可从细分领域遴选一批创新能力较强、信息化基础扎实、行业领域突出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培育和树立数字化工厂领域标杆,起到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总结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案例和典型经验,基于典型应用场景和示范效应引导中小企业持续创新,坚持“专精特新”发展方向。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助力企业转型升级。聚焦数字化转型人才需求,建立健全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校企、校地开展人才合作。拓展人才培育渠道,坚持引进、培养、使用并重的原则,实现“内部造血”机能。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