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花鲤鱼”书记的“三接”“三力”

新华财经南宁11月27日电(记者何丰伦)“接地气、接技术、接市场”,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大年乡木业村扶贫书记蔡政言2年扶贫经历的肺腑之言。如今,这一曾经产业基础匮乏、集体经济薄弱、脱贫攻坚“老大难”的木业村,实现全面脱贫,贫困发生率、贫困户全部“清零”。

接地气,靠“脚力”深挖产业源

大年乡木业村是柳州金融集团和柳州银行的定点帮扶村,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距离县城150多公里,距离大年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

2018年蔡政言被柳州银行派遣前来木业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发现全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基础匮乏等一系列问题:木业、甲柳两个自然屯全靠高山水稻、杉木、毛竹、高山油茶,散养土猪土鸡,贫困户174户,741人,脱贫难度很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蔡政言深入田间地头,细心观察、琢磨、思考符合当地资源优势的产业走向。“既要立足长远,又要能够‘吹糠见米’,怎样才能凝聚人心,产生信心。”

地处桂北山区的大年乡木业村村民一直沿用“种稻养鱼”的生产方式,喜欢在稻田之中放养禾花鲤,秋收时能得到稻鱼双收的丰硕成果,形成了“饭稻羮鱼”的独特饮食文化。每年春耕,就把禾花鲤鱼苗放到田中,一尾鱼苗经过4-6个月的自由放养,在秋收后一般可长为400-500g的成鱼,每亩产量可达100-150kg左右。

根据这一观察,蔡政言秉承“建产业、强组织、亮新村”工作思路,率领村民“贫困突围”。2018年11月20日,木业村的村集体经济项目禾花鲤鱼苗基地开工建设,项目第一期就申请到利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资金5万元,向派驻单位柳州银行申请到10万元援建资金,完成基地建设;第二期继续投入5万元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接技术,靠“脑力”,自学趟出“专家路”

“不懂技术就要学,线上学完线下问!”

蔡政言是地道的养鱼“门外汉”。一方面他靠上网学习,勤做笔记,另一方面则是从融水苗族自治县大年附近乡镇辗转到三江县、融安县等多个县区的育苗基地,虚心向当地养鱼专业户请教,边养边学。

蔡政言笔记本里有这样的日程表:早上5:30,鱼苗基地喂食、观察鱼苗动态;中午11:30,鱼苗田埂,观察鱼坑情况;黄昏6:00,观察鱼苗身体状况。如今,谈起鱼苗培育、稻田改造、田埂要求、鱼坑规模、鱼沟挖掘……蔡政言如数家珍。

金融学、统计学、比较方法谙熟于心的蔡政言,独创了“样本观察法”:在鱼塘里专门放置两条颜色不同的禾花鲤,一条红色一条黑色,每天细心观察,就能可以大体反映其它鱼健康状况。前来“探班”的柳州银行同事们赞道:“速算脑成了庄稼汉,信贷通成了鱼专家!”

接市场,靠“聚力”,“倒逼”产业再升级

“养得好不如卖得好!”蔡政言深知,只有把养出来的禾花鲤鱼卖出好价钱,让贫困村民们尝到“甜头”才能让脱贫走上“良性轨道”。

对此,蔡政言充分发挥银行中级经理角色,聚力村两委、聚力后盾单位、聚力“朋友圈”。他带领村支书、村主任以及骨干养殖能手,到村里、乡里、周边乡镇,骑摩托车走街串巷,上山进村,利用附近村委、集市等场所,积极宣传木业村的禾花鲤鱼苗,进行鱼苗推介。一传十、十传百,木业村的禾花鲤鱼苗纷纷被抢订出去,甚至还有村民在养殖了木业村鱼苗切实得到实惠,增收脱贫之后,预定了第二年的鱼苗。

“卖得好还要养得好!”蔡政言对禾花鱼生产基地进行了新一轮的升级改造,目标是养殖规模更大、抗病能力更强、附加值更高。

如今,木业村成为了远近有名的禾花鲤供应基地,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先锋”。

“木业村有村规,村风民俗记在心;邻里相处皆和谐,家家户户都欢喜;干群齐心谋发展,共建和谐富农村;驻村干部来到村,惠民政策暖民心。”蔡政言与当地群众一起制定的“村规民约”通过后,村民们用“顺口溜”表达对蔡政言的感激。

截至2020年10月底,木业村村民养殖禾花鲤达72户,稻田养鱼面积达158亩,亩产200斤,亩产产值达5000元。木业村禾花鲤鱼苗基地辐射带动附近乡镇、贫困村贫困户达554户,稻田养鱼面积达1108亩,木业村禾花鲤鱼苗基地营业收入54万元,利润16.2万元,村集体经济从2240元提升至现在的46.7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达46万多元。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董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