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东煤炭集团:探路煤企绿色、清洁、可持续发展之道

新华财经北京11月27日电(裴紫叶)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世界性难题。近年来,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简称“神东集团”)牢固树立起“建生态矿区、产环保煤炭”的理念,全面建立起以“生态矿区、绿色矿井、清洁煤炭”为特征的新型煤炭基地,走出了一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之路,为煤炭资源型企业清洁、绿色、可持续发展探索了路径,提供了方法。

清洁、绿色、可持续成新时代煤企发展必然要求

在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生态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的新形势下,煤炭资源型企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时代要求和必然趋势。

神东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杜善周认为,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既要满足下游产业的需要,又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确保资源使用合理性与高效性的同时,不断追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既要实现资源开采的安全与清洁,还需重视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在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分析师调研了解到,自神东集团开发建设以来,已累计生产清洁煤炭超30亿吨。企业主要指标国内第一、世界领先。在为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神东集团也遭遇了资源型企业普遍面临的资源接续问题。

近年来,神东集团在加大与地方政府协调力度,获取接续资源的同时,全面建设“生态矿区、绿色矿井、清洁煤炭”为特征的新型煤炭生产基地,积极探索出一条煤炭资源型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期三圈”治理模式推动企业绿色转型

面对脆弱的矿区生态环境,神东集团摒弃了“先采后治”与“边采边治”的传统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期三圈”生态环境防治技术的全新模式,从时间、空间维度构建起煤炭开采与自然及人居环境和谐共存的治理框架。

“三期防治”旨在从时间维度缓解大规模煤炭开采与脆弱的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在采前,进行大面积风沙与水土流失治理,系统构建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增强抗开采扰动能力。在采中,应用各类技术手段,保护地表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采后,进行大规模土地复垦与经济林营造,永续利用水土生态资源,发挥生态环境效益。

“三圈防治”则注重从空间维度解决问题,“三圈”由外向内渐次增强、动态扩展。“外围防护圈”主要针对矿区外围大面积的流动沙地,目的是将原生脆弱的生态系统建成具有抗开采扰动能力的生态系统。“周边常绿圈”主要针对矿井周边水土流失严重的裸露山地,通过优化水土保持整地技术,建设常绿林、公路绿化等,既控制了山地水土流失,又营造了常绿景观。“中心美化圈”则是通过创新集成水保绿化、园林景观、生态城镇建设技术,建设森林化厂矿、园林化小区,营造优美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

通过不懈努力,截至2019年,神东集团累计生态治理面积达309km²,矿区植物种类由原来的16种增加到近100种,植被覆盖率由开发初的3%-11%提高到60%以上,逆转了原有脆弱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构建起持续稳定、健康良性的生态系统。

优美的矿区环境为神东集团充分发挥生态系统功能、发展健康生态产业以及提供优质生态服务,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底,培育了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资源,大幅提升了产业接续发展的能力,为未来神东集团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

将“三废”“吃干榨净”构建绿色循环生产系统

煤炭企业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矿井。神东集团汲取煤炭生产对环境污染的经验教训,坚持“源头减少、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理念,针对煤炭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不断创新技术手段与管理模式,持续提高“三废”治理水平,极大提升了废弃资源的利用率。

在废气防治方面,神东集团在井下采取负压通风降尘、干(湿)式风机除尘、喷雾与水幕降尘等综合降尘措施,给员工配备了高质量的防护用品,确保井下环境清洁和人员健康;地面原煤仓、皮带栈桥、产品仓、装车塔等储装运环节则采取全封闭防尘方法,确保了矿区环境清洁;外运煤炭采取了固化封尘方法,通过在车厢内喷洒固化剂,降低了铁路沿线煤尘污染。

在废水利用方面,神东集团创新了三级处理、三类循环、三种利用的废水处理与利用模式。三级处理是指应用煤炭开采地下水保护关键技术,在采空区建成了地下水库、废水处理厂和深度水处理厂,进行水质净化处理。三类循环则是在地下分布式水库、选煤车间和锅炉房构成了废水闭路循环系统。三种利用是指通过生产复用、生活杂用、生态灌溉等方式,实现了水的多种循环利用。

在废渣治理方面,神东集团创新了井下无岩巷布置技术,从源头减少了矸石产量;利用掘进产生的矸石充填废弃巷道,实现了掘矸不升井;针对地面洗选产生的煤矸石,采取了发电、制砖、填沟造田等方式,对其进行全面资源化利用。

业内人士指出,“十四五”时期,对煤炭开采行业来说,解决“三废”的循环利用问题,构建绿色循环的生产系统,对实现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

“在立足生产主业的基础上,探索和培育新兴产业领域,是煤炭资源型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拓宽经济增长点、谋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杜善周说。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