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省份

新华财经济南12月7日电(记者陈国峰 贾云鹏)近年来,山东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把创新型省份作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核心支撑,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稳步改善,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持续释放,科技创新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六位,创新型省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新型研发机构成科创生力军

山东借鉴世界一流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经验,将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选择,培育面向市场、服务产业发展的科研力量,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山东先后组建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和山东能源研究院,倾力打造新型研发机构标杆,构建引领创新发展“三驾马车”。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着力打造前沿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创新创业生态的建设者、国际开放合作的新高地,重点围绕研发设计、微纳制造、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5大领域开展变革性技术创新。建院一年来,在遥感卫星、高精度压力传感器、人工智能、光电芯片、新型纤维复合材料、反恐维稳安防、土壤污染修复等方面取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

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是全国较早主要进军前沿基础研究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着力建设世界天体物理高端研究机构,聘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为名誉院长,第一批聘任6位世界知名科学家为研究员,选聘了10位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学家,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规模在1200人左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团队。

山东能源研究院依托中科院青岛能源所等单位,在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的基础上,联合省内外能源领域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建,开展洁净能源科技基础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

在三个研究院示范带动下,山东新松工业软件研究院、山东航天人工智能安全芯片研究院、山东可信云信息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启动建设,各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相继建立,年内基本实现16市全覆盖,成为当地创新发展的核心支撑。

在新型研发机构支撑下,山东顺利实施创新创业共同体5年培育计划,目前已建成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22家,年底将发展到30家,实现全省地域全覆盖、重点领域全覆盖。22家省级共同体建成公共创新服务平台52个,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37个,孵化科技型企业72家,实施产业化项目175项,实现了“聚焦一个产业、建设一种模式、打造一个生态、形成一个集群”。

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近年来,山东规划实施了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发挥济南、青岛和烟台在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的三核引领作用,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带动重点区域创新发展。

在济南,山东重点支持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等建设,发挥高校院所、科技人才集聚优势,加快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中科院已落地和即将落地济南科创城的院所已达14家,正在筹建的大科学装置共6个,初步实现了多领域、多产业、多主体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在青岛,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为支撑,山东省政府、青岛市与中科院共建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山东半岛海洋科技产业聚集示范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山东重点支持济南、青岛、烟台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

2016年7月,山东以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烟台、威海6个国家高新区为主体,启动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9年,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全省0.8%的土地,贡献了全省约6%的生产总值,是全省平均水平的8倍。目前,山东建成省级以上高新区20家,国家级高新区13家。2019年,高新区以占全省不到 2% 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近12%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12.5%的进出口总额。

山东还发挥黄河三角洲独特区位优势,支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目前,全省共建设1个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8个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开发)区、12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实现了全省120个涉农县(市、区)的全覆盖,形成了以黄三角农高区为龙头,四级联动、梯次发展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成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构建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山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全面构建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加快壮大科技强企方阵。遵循科技企业成长规律,按照不同阶段成长特点精准制定扶持政策,构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目前,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30%以上,2019年达到11466家,今年有望再增加2000家。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4.37%,比“十三五”初提高了11.97个百分点。

二是加速“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坚。山东按照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创新链一体推进的原则,实施省级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技术“领跑”领域不断扩大。例如,在高端装备领域,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新一代神威E级原型机系统、全球计算性能和密度最高的AI服务器AGX5、高性能机器人控制系统、国产自主可控泰山OFFICE3.0办公软件等标志性技术创新成果。

三是强化重大创新平台载体支撑。山东重塑全省重点实验室体系,构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实验室、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在内的接续联动、梯次衔接四级实验室体系;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其中学科类3个、企业类15个、共建类2个。建成全国首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潍柴氢能源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即将获批。

面向未来,山东省科技厅表示,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能级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科技成果,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高效、顺畅、协同的创新创业生态,到“十四五”末科技强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强力支撑山东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