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成渝相向而行 金融发展“第四极”呼之欲出

新华财经北京12月11日电(分析师 刘竹波、刁倩、蔡翔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成渝地区作为“强大内需市场+内陆开放新高地”,打造金融“第四极”有助于形成更加平衡的金融区域中心格局。

一、成渝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 打造金融发展“第四极”

近年来,成渝发展势头强劲,成都自2017—2019年连续12个季度增速超8%,重庆经济增速曾多年领跑全国。2019年成渝地区实现GDP近7万亿元,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以西部地区1%的地理面积和13%的人口,创造了西部地区20%的经济总量。迅猛的发展势头孕育了强大的内需市场。

当前,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加速重构和迁移。2020年,东盟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连接位置,成渝地区区位优势突出:作为中欧班列的主要集结点,向西通往欧洲;向南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触达东南亚;向西南,通过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进入南亚。从战略区位来看,成渝地区有望成为内陆开放新高地。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强大内需市场+内陆开放新高地”的组合使得成渝地区战略地位日益重要。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首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城市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成渝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

图表1.jpg

从“一中心一基点三区”、“两地三区”到“两中心两地”,新的战略定位更加突出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相向而行,唱好双城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速打造继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之后高质量发展“第四极”。

经济增长“第四极”需要金融发展“第四极”与之配套。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将可能成为中国“金融第四极”,形成更为平衡协调的金融中心发展格局。

图表2.jpg

作为西南地区两大中心城市,成都和重庆金融业发展态势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成都市和重庆市相关规划,到2025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预计将分别达到13.4%、9.5%。2019年成都市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98万亿元、3.65万亿元,分别增长5.3%、11.7%。2019年,重庆市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80万亿元、3.62万亿元,规模约为2015年的1.4倍和1.6倍。

2020年12月,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编制的第12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发布:成都、重庆纷纷跻身区域金融中心十强。其中,成都排名位列第六位,继续领跑中西部。成都金融政策综合支持专项排名表现突出,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深圳。成渝两地携手将促进区域内金融要素富集,加速形成“金融第四极”。

图表3.jpg

今年上半年,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与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正式签署了《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备忘录》,两省(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将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互访、联系沟通常态机制,搭建交流合作平台。10月,2020重庆国际创投大会上,首只“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成立,总规模300亿元。作为首只“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将会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加大对川渝地区重点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助推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

二、以金融科技为突破口 成渝地区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成渝地区作为西部地区金融业占比最高的区域,打造西部金融中心责无旁贷。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报告指出,现有格局下,我国金融中心马太效应突出。2019年,国内新增持牌金融机构绝大部分落户在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上海、北京、深圳),三者金融机构实力得分之和超过其它28个区域金融中心的总和。在现有金融业格局背景下,如何将优势资源向中西部转移,进而实现弯道超车是摆在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成都、重庆将发展金融科技作为突破口,依托数字技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实现金融服务向中西部延伸,努力实现弯道超车。

截至2019年4月末,成都全市共有金融科技企业350余家,数量位居国内前五。成都打造的交子金融梦工场是全国首个、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双创平台,汇聚了阿里云、中金认证、普林科技等一大批金融创新发展团队。此外,成都发挥产业功能定位,着力打造金融科技特色发展聚集区。成都在天府新区、锦江区分别打造天府国际金融科技产业园、“一园一平台两中心”金融安全产业园区、在青白江区打造“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应用先行示范区等多个金融科技特色发展聚集区。

重庆大力推动基础数据和认证中心建设,通过金融科技认证和标准化服务提升金融创新的安全性。2020年,重庆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成立,作为央行牵头成立的国家级金融科技认证中心,将为我国金融科技多元共治体系、健全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框架提供重要保障。认证中心落户重庆也将为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助力“金融第四极”高质量发展。

成渝地区发展金融科技有其产业和政策基础。产业方面,成渝两电子信息业基础好。2019年,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四川省首个突破万亿产值的产业。2019年,成都和重庆笔记本计算机、集成电路产量分别为1.3亿台和86亿块,分别占全国38%和11%,成为中国领先的电子信息制造基地。目前,成都已形成包括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信息网络(简称“芯、屏、端、软、智、网”)六大领域的全产业链条;重庆在电子核心基础部件、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方面具备突出优势,并积极推动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

除了产业硬实力,成渝地区政策软实力也不可小觑。根据《中国“双创”金融指数报告(2019)》,成都对于“双创”的政策支持力度排名第一,是国内利用政策引导金融支持“双创”发展的典型。2019年末发布的《重庆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19)》显示,重庆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达到69.79%,比上年提高3.56个百分点。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年度报告》,在36个城市营商环境综合排名中,重庆紧随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位列全国第五。

图表5.jpg

2019年《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重庆市、四川省纷纷入选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成渝两地先后发布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实施的专项方案,从生态构建、要素支撑等多方面全面发力。凭借良好的数字经济基础,叠加现代服务业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2020年,成都成功入选首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也是西部地区唯一的一个试点城市。2020年成都两会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区块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推动设立数字资产交易中心,扎实推进法定数字货币试点。

根据相关规划,重庆将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框架下,推动中新科技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强与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在金融科技人才、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合作,探索国际金融科技发展新规则。到2022年,成都有望培育5-10家在国内具有行业龙头地位的金融科技企业,确立其在金融科技领域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地位。成渝双城经济圈有望凭借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三、内需为王 成渝消费金融前景可期

“网红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依托西部地区日益增强的消费基础,消费行业的崛起为成渝两个中心城市带来许多城市超级IP。在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战略下,消费作为“双循环”的重要动力之一将继续加强。

在此背景下,积极稳妥推动消费金融发展,对于满足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序发展消费金融,合理运用消费金融的杠杆作用,可释放一部分居民收入约束,有力地促进消费增长,拉动内需。近年来成渝地区消费增长不断加快,消费金融增长潜力日益凸显,前景可期。

据统计,2000年-2019年,成都和重庆GDP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高于全国13%的水平。其中,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尤为迅猛,第三产业占比逐步提升。2019年成都和重庆的第三产业占比分别达到66%和53%。第三产业中消费对现代服务业和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更加凸显。2019年,成渝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万亿,占到全国的6.6%。根据房地产咨询机构仲量联行发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指数”,成都和重庆分别位列指数排名第三、第七位,从商业活跃度、达到便利度、消费舒适度等多个分项指标来看,成都均位列三甲。

图表6.png

成渝地区商业氛围突出,新经济发展迅速,同时还有西部广阔的市场腹地,良好的发展环境促使了金融消费持牌机构场景快速扩容、产业链不断延伸。成渝地区消费金融市场主体日益丰富,成渝两地不仅汇聚了如四川锦程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重庆蚂蚁消费金融等专门的消金机构,还吸引了诸如四川新网银行这样的互联网银行布局,成都本地的商业银行也陆续成立消费金融事业部,2019年底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获批参股设立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公司,持股比例30%,各路市场主体加速布局抢占成渝地区消费金融市场。

以消费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业态成为重庆市金融服务发展的实力注脚:2019年,重庆消费金融机构、股权投资类企业、小额贷款公司等新金融机构数量达1307家,资产6482.75亿元,净利润124.65亿元。继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后,重庆在去年提出打造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将为重庆消费金融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消费金融的发展还带动了区域金融发展环境和社会信用体系的优化,以“天府通”为代表的金融IC卡在便民服务和公共交通等领域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以“信用中国”为载体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不断完善,为增加消费金融产品有效供给,促进消费金融市场环境良性循环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预计2022年,成都将设立3-5家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消费金融机构,打造1-2家数字征信龙头企业,消费金融国内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跻身新型消费金融领军城市。

成渝相向而行 金融发展“第四极”呼之欲出.pdf

成渝相向而行 金融发展“第四极”呼之欲出.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杜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