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借力数字化“蝶变”需统筹推进

新华财经重庆12月14日电(记者王松涛)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传统企业普遍面对的问题。而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传统企业更加意识到转型是一个必须跨过的坎,它将给企业带来战略思维、组织机构、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的全新改变。从重庆的实践看,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处“水火两重天”状况,借力数字化实现大规模“蝶变”需统筹规划,“软硬”兼施,先易后难,多平台推动。

数字化转型现状:水火两重天

重庆市经信委科技处彭峰说,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战略组织、业务、流程、经营、管理、人员等各个方面。传统企业中,工业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支持,获得相对较快发展。近年来,重庆已累计有5.5万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尝到了不少甜头。福耀玻璃有限公司的玻璃预处理数字化车间,改造后平均提升生产效率67.3%、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0%、运营成本平均降低19.8%、单位生产能耗平均降低17.3%。

彭峰说,以前在混凝土行业,检测基本靠人工,效率低下,数据不准,甚至有造假可能。现在,通过“上云上平台”,由智能系统进行抽样监测、分析、判断,“过关”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整个过程更快捷、更高效、更精准。

目前,重庆已建立起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资源池,重庆企业“上云上平台”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已集聚工业互联网服务商197家,其中包括60家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服务商、38家工业大数据服务商等。政府资金的支持也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动力支持。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中大部分用于支持数字化发展,带动全社会完成数字化技术改造投资超过500亿元。

不过,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一方面是上万企业“上云上平台”,另一方面则是转型艰难者面临水火两重天的困境。

重庆市大足区科技局局长唐华俪说,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难的原因,一是缺乏了解,陷入“不懂、不会、不敢”的状态,部分企业不知数字化“究为何物”,思想上认为“太复杂”“高深莫测”而避之。部分企业在硬件方面投入较多,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集成等方面投入不足,缺乏将全流程融入数字制造的意识和路径规划,对于技术平台、变革业务流程、培育商业模式缺乏了解和认识。

二是缺乏推进资金,金融机构对传统企业支持力度逐步下降,银行抽贷现象仍较普遍,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还未得到实质性解决。传统企业与金融机构、数据公司等缺乏合作,融资渠道不畅通,数字化转型缺乏持续投入。

三是缺乏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在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市场培育、新资产管理以及数字技术储备、基础业务数字化改造、数据化应用等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企业相关人员对于数字转型中涉及的战略思维重塑、业务流程重造、组织架构重建和商业模式重构缺乏思想认识和基础准备。

四是数字化改造硬件投入大,不少企业对未来市场并不乐观。部分企业对数字化改造也持谨慎的态度,开展数字化转型的意愿不强,动力不足。

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游洪涛说,他们公司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龙头企业,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专家工作站,但在数字化制造方面,也是先观望再行动,谨慎投入7000万元引进了数字化生产系统,但到现在也还没有完全使用。

企业数字化转型需加强统筹规划和引导管理

重庆市渝北区仙桃国际大数据谷高级管理人员王玉妍认为,在推动传统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政府部门作为一只“看得见的手”,还有两个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缺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她以重庆为例说,目前,重庆虽已建成一批数字特色产业园区推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但管理权分属于各个区级政府和单位,尚未形成资源共享。部分数字产业重复布局,如仙桃大数据谷与两江互联网产业园、九龙坡区大数据产业基地等项目在产业定位上存在部分同质化,招商引资存在竞争关系,易导致内耗,造成资源浪费。

她认为,政府要从数字基础设施、产业生态、平台建设,到政策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推动数字化服务快速跟上,向企业提供服务于网络、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信息安全等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支撑,提供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

二是信息数据孤立,产业发展闭塞,缺乏协同发展机制。不少地方部门的信息化系统虽然建成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间的信息网络,但由于自成体系,没有建立数据开放平台,无法向企业提供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需要加快建设数字化转型的信息管理平台,开展数字化改造项目认定、重大数字产业项目监控和数字化转型评估,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王玉妍认为,这些问题都需要从政府层面尽快重视解决,整合政产研用金资源,依托数字化转型平台,为传统企业提供技术、市场、智力和资源,完善要素保障,构建产业生态。这些问题解决了,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才能顺利推进,行稳致远。

“软硬”兼施,先易后难,多平台推动

针对上述问题和难点,业内人士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以“软”带“硬”推动传统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用“大数据数字化”手段实现研发设计、信息系统、制造设备等环节的云端协同和平台化管理,以小资金投入获取较大收益。要加快企业数字装备发展,加大工业机器人、数字产业装备、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等相关领域企业引进培育力度,形成以应用带产业、以产业促应用的良性发展局面。

二是分层次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彭峰认为,应着力发展研发设计平台、共享开放平台、技术服务平台、新型制造平台等面向传统企业的平台,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生产性服务平台、生活性服务平台、工业电子商务平台等面向传统服务业企业的平台。通过聚焦大产业、构建大平台、归集大数据、服务大流通,促进传统企业朝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方向发展,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

三是建立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企业”制度,通过标杆示范企业,引导同类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标实施数字化转型。唐华俪建议,可组织专家团队对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行整体规划、设备与自动化、网络设施与布局、信息系统、数据管理与应用、生产制造、精益改善、全过程质量、环境健康安全、能源管控等环节的现场诊断,提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方案,为企业后续实施数字化转型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四是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营造协同发展生态。王玉妍建议从终端服务环节推动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引领更多的传统企业从共性的经营管理、营销服务等环节人手,推动相关业务系统向云平台迁移,先易后难地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李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