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告别资源依赖 甘肃开拓绿色发展之路

新华财经北京12月16日电(分析师郭桢 张威 卫韦华)甘肃地处西北内陆、黄河上游,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弱,80%以上的区域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受资源禀赋影响,长期以来甘肃省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重工业。近年来,甘肃省告别资源依赖,充分把握绿色发展机遇,以黄河生态保护为突破口,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在地方经济发展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打好保护黄河“三大组合拳”让黄河成为幸福河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黄河流经甘肃900多公里,60%以上的水来自兰州以上河段,特别是玛曲径流量增加65亿立方米以上,约占黄河年径流量的13%。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但生态基础又极其脆弱。新中国成立后,黄河的治理开发虽取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黄河流域总体干旱少雨,存在水资源总量不足、空间分配极不均衡,且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平衡等诸多问题,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等亟待解决。

1.png

黄河滋润哺育着人民,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甘肃提出不能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必须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探索走出一条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绿色发展的新路。甘肃省政府花大力气治理生态环境,打好黄河保护“三大组合拳”。

首先,针对甘肃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0.71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黄河泥沙达4.92亿吨,打好水土保持拳,全流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减沙清水。其次,针对甘肃严重缺水、沿黄流域用44%的水资源支撑着全省70%的人口和经济总量的现状,打好节约用水拳,把深度节水、极限节水落到实处。第三,针对黄河水患频繁,打好防洪治理拳,实施干支流防洪工程,减灾保安。

甘肃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生态产业,加强长线谋划和前瞻布局,着力实施重大带动性生态工程,进一步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贯彻生态优良、生产低碳、生活宜居三个导向,突出生态修复、文化复兴、经济转型三大任务,做好“水的涵养”、“土的保持”、“沙地减少”三篇大文章,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告别资源依赖 开拓绿色发展之路

甘肃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弱,80%以上的区域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同时,受资源禀赋影响,长期以来甘肃省经济发展过度倚重重化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尽管从本世纪初甘肃省就提出要告别资源依赖、调整产业结构,但甘肃省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速度缓慢,结构优化调整与转型升级压力逐年加大。为了尽快做大经济总量,过去一个时期,甘肃部分市州存在轻视生态上项目搞生产的现象。

2017年祁连山生态环境问责风暴后,甘肃调整发展思路,全面开启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整治。大规模的整改,同时开启了甘肃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序章。甘肃省制定出台了《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发展布局上,甘肃省提出建设以兰(兰州)白(白银)地区为重点的中部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区、河西走廊和陇东南绿色生态产业经济带,建设一批绿色生态示范产业园,实施一批绿色生态示范重大工程。甘肃省设立了总规模2000亿元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谋划实施了总投资8200亿元的265个带动性工程项目。

甘肃坚持能源清洁化、电力绿色化方向,推进“水火油气风光核”丝绸之路现代能源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大电力外送与消纳,争取青豫直流工程甘肃新能源配套电源工程年底建成投运,推进酒泉至湖南直流配套风光电项目、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外送工程。加快推进陇东煤炭生产基地建设,争取甘肃煤炭交易中心建成投入运营。甘肃省金融机构向清洁能源产业领域持续倾斜信贷资源,主要投向矿产、电力、煤炭等企业扩能降耗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帮助企业从生产环节提质增效。清洁生产产业贷款余额134亿元,较年初增加28亿元。

方向调整后,效果开始显现。甘肃省GDP增速从2017年3.6%的全国垫底,到2019年上升到6.3%左右,发展出现向好变化。其中,生态产业增加值1511.3亿元,占全省GDP的18.3%,比上年增长6.7个百分点,比全省GDP增速高0.4个百分点。2020年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444.3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9.3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2007.9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3547.1亿元,增长1.2%。

、“过日子”产业和十大生态产业相互支撑

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理念指导下,甘肃告别了对资源的简单售卖,开始寻求对资源的更高效利用。提出了发展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先进制造、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十大生态产业,又划分为三个板块,即生态产业,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以及“过日子”产业。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过日子”产业。重点是发展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和军民融合,对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既富县又富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甘肃十大生态产业发展已实现多点突破,生态产业增加值增长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5%,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动态充实1205项总投资9400多亿元的项目库,确定50项298个总投资5100多亿元的重大带动性工程。

其中,文化旅游、数据信息、通道物流、清洁能源产业增长较快。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和黄河有着不解的情缘,水上游轮、巴士、羊皮筏子、快艇已成为兰州旅游的一张名片。今年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水上巴士仍成为无可替代的交通工具。今年黄河水位比往年同期略高,船舶运营集中在中山桥至盐场堡码头区间,这也是夜游黄河灯光展示的精品路线。受疫情影响,虽然外地游客减少,但是本地游客出现了明显反弹。

2019年以来,甘肃接待国内外游客3.74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80亿元,分别增长24%和30%。“一会一节”首次联合举办,从甘南开幕到敦煌闭幕,荣获博鳌国际旅游奖年度节庆活动榜大奖,被文旅部誉为文旅融合的典范。张掖丹霞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嘉峪关关城文物景区荣获“中国旅游影响力年度文化景区”殊荣。

2.png

四、昔日中药发祥地今朝形成产业基地

甘肃省是我国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早在2011年,就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个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区,形成了以定西市为核心,辐射带动陇南、河西等地区的中药原料生产基地。因此,甘肃省在布局十大生态产业之初,就把发展壮大中医药产业作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统计,2019年全省中药材面积465万亩左右,其中大宗道地品种党参70万亩、黄芪65万亩、当归55万亩、甘草25万亩、板蓝根22万亩、枸杞40万亩、柴胡15万亩,种植面积总体保持稳定。

甘肃积极推进中医药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园区内医药加工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扶持制药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兰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医药产业创新研发孵化园、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渭源中药材精致饮片加工园等6个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入驻加工制造企业170户,76户通过GMP认证,实现产值60多亿元,中医药产业集聚效应初显,产业链日趋完善。下一步,甘肃省将围绕“科学中药”“标准中药”“质量中药”的发展理念,建设集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交易为一体的国家中药产业创新发展的示范样板。

展望“十四五”期间,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甘肃绿色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应继续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需要国内产业链“补弱”、“补短”和“补漏”,为中西部地区带来广泛的产业发展机会。甘肃省地形狭长,可以辐射周围6个省份,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有很好的战略纵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甘肃积极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将进一步发展“新”空间,促进旅游业和特色农业发展。甘肃利用地理上的区位优势,开放“新”高地,建设以兰州为中心、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网络体系,成为“一带一路”西北陆海联运战略枢纽。


告别资源依赖 甘肃开拓绿色发展之路.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范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