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黄河金三角地区注重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打造中部地区增长极

新华财经北京12月23日电(分析师郭桢 张磊 雷肖霄)黄河金三角地区处于黄河大拐弯位置,地理方位和战略地位特别重要,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区域。晋陕豫三省四市政府将保护黄河作为肩负的责任和重大的使命,打破行政壁垒,密切区域合作,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经过多年发展,区域发展取得显著成果,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极。

一、黄河金三角地区概况

2014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这是国务院批复的我国第一个横跨中西部、以区域合作为主题的区域规划。黄河金三角地区位于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交界地区,包括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

这一地区地处黄河大拐弯之处,承东启西,沟通南北,是中西部结合带和欧亚大陆桥重要地段,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1.png

三省四市总面积为5.78万平方公里,共辖47个县(市、区),占全国总面积的0.6%;占三省面积的10.97%。地区人口1686.8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7%;占三省总人口的9.91%。经过多年发展,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02亿元,占全国的0.89%;占三省总产值的8.43%。人均GDP约13000元,为全国的74.2%。

二、明确划分生态保护区 定位三大功能区

黄河金三角地区处于黄河中游结点上,在黄河大拐弯位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和沿黄地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资源能源富集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当地政府将治理维护黄河生态作为肩负的责任和承担的文明复兴使命。

为保障黄河金三角地区深化区域合作,加强空间开发的一体化,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在空间布局上,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黄河金三角明确了城乡建设区、农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这三大功能定位,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生态保护区。

生态保护区是指基于维护生态环境安全需要进行特殊控制的区域,除城乡建设区和农业发展区之外的土地均为生态保护区,主要用于维护生态环境安全,适度发展畜牧养殖、林果、生态旅游等产业,在坡度大于25°等生态脆弱区域实施生态退耕和生态移民工程,强化生态功能。

近年来,黄河金三角地区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行强制性保护,进行严格管理,扩大了“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范围,逐步减少生态保护区内人口,保护和恢复自然状态下森林生态系统和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在生态保护区内,减少人类活动,并逐步将生态极度脆弱地区的居民搬迁出来。

同时,当地政府还大力度推进黄河沿岸化工厂的搬迁,在黄河流域主河道和重要支流1公里内的化工厂全部搬迁,5公里内的工业企业力争实现零排放。以建造园林的标准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在黄河沿线村庄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结合村庄合并、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厕所革命,确保沿黄5公里内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结合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在沿线规划建设1—2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高标准打造沿黄生态带、景观带、产业带。

三、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黄河金三角地区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经济联系紧密,人员往来密切,产业关联度高,合作发展具备良好条件。经过多年发展,随着生态治理取得了重要成效,区域深化合作不断增强。2018年3月,晋陕豫三省政府联合印发《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方案》。2019年4月,三省政府联合印发《切实加快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工作实施意见》。同年9月,四市政府联合印发《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次区域合作实施意见》,进一步推进了务实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目前,地区协调机制运转顺畅,四市已连续举办四届联席会议。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必须伴随着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坚持高效集约用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将废弃不用的农村宅基地整理成为标准农田并恢复耕种,但要防止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现象出现。在农业发展方面,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农作物品质和经济效益,积极推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加大对水土流失和耕地沙化等的治理力度,建设环境友好的耕地生态系统。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以地级市为单元,保证农业发展区面积不减少,尤其是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

2.png

1.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推进汾渭平原粮食主产区建设,因地制宜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能果则果,能粮则粮,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不减少,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2.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 山西省运城市沿黄河的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平陆等县(市)处于黄河高阶台地范围,非常适宜而且非常有必要建设梯田和淤地坝。运城市大力推进坡改梯项目,每个县推进1—2个示范项目和样板工程,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特色产业。同时,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大力建设淤地坝,做到应建尽建、能建尽建,切实强化水土保持治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推进汾河入黄河口湿地建设 汾河从运城市流入黄河,入黄河口治理的好坏是整个汾河治理的关键。加快推进汾河入黄河口湿地建设,守住治污净水最后一道防线。

4.推进小浪底水库清淤工程 启动小浪底水库清淤工程,有计划地将小浪底库尾粗沙挖出,堆放在库区周边的存淤区,用作建筑材料,提高水库减淤效率和使用寿命。

四、打破行政区划壁垒 区域合作成果显著

黄河金三角地区三省四市逐渐打破固守“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模式,市级交界地区融合发展,区域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一体化发展正在逐步形成。

四市建立起直通车沟通渠道,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对接国家和省级部门,将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支持汾渭平原粮食主产区建设、汾河综合治理、小北干流滩涂和防灾工程、小浪底水库工程等列入国家规划纲要。强化区域部门联动,推进规划实施,在交通、警务、医疗、食药监管等各个方面,建立了部门合作机制。

按照“打破围城、连接路桥、疏通网络”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区域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黄河金三角区域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布局合理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已具雏形。建成项目有,大西高铁、浩吉铁路、运宝黄河大桥、108国道禹门口黄河大桥等项目。随着大西高铁、浩吉铁路等建成通车,区域经济要素逐渐向轴带集中,“两纵两横”发展轴正在形成。韩城—河津—万荣、灵宝—潼关—芮城、新绛—侯马—曲沃等次区域合作稳步推进。在建项目有,临猗黄河大桥、运三高速公路黄河大桥连接线、垣渑高速等项目有序推进。前期项目有,运三客运专线项目、209国道王官黄河大桥项目、运风高速公路黄河大桥连接线、富平至永济高速公路等。

截至目前,四市已联合举办了五届果品交易博览会、七届投资合作交流会、八届特色商品博览会、两届国际果蔬博览会等多项活动,有力促进了区域内优势资源与市场项目、资金等发展要素对接,进一步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今后,黄河金三角区域将进一步完善协调共进机制。在现有省级协调领导小组及四市联席会的基础上,搭建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合作平台,形成“高层协商、专题推进、组织实施”的长效工作机制。着力打破市场分割,清除市场壁垒,共同营造市场良好环境,努力形成三省四市小循环,融入全国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共同打造中部地区强劲增长极。


黄河金三角地区注重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打造中部地区增长极.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