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破解“技工荒” 促技工成为中等收入群体

新华财经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韩婕 吕光一)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已超过2亿,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但受制于高级蓝领人才奇缺,技能型人才难求,结构不优、素质不高问题,“技工荒”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通过全方位举措,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供给,提高劳动者素质,使高技能人才能够适应整个产业发展需求,切实促进2亿技能劳动者成为中等收入群体,为“十四五”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技工荒”因何而生?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工资水平也在不断上涨,技术工人的工资相较于多年前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即使目前技术工人的工资已经不低于一些普通白领工资水平,仍然有很多人不愿意从事相关行业,高级技工方面甚至出现千万级缺口。一些制造业企业开出近万元的月薪,仍然解决不了“招工难”的问题,“技工荒”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对此表示,我国当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四方面问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与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相比,技能人才待遇不高,获得感不强;技能人才培养周期长、培养成本高,人员流动性大,企业培养动力不足;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观念尚未根本改变。

记者走访了解到,在制造业企业中,虽可以看到年轻的身影,但中年人居多。企业也更喜欢招募曾经从事过相关技术的中年人。有数据显示,相比日本、德国等制造业相对较发达地区,我国单一制造企业中,高级技师的占比只有5%左右,而其他国家平均占其公司总人数的40%或以上。

基于此,由于企业偏好,使得年轻人毕业后无法得到实际工作经验,而实际工作经验又是成为高级技师的必要条件。因此,“技工荒”问题的出现,不只是技师自己的能力水平问题,还有企业招聘层面的原因。

多举措破解“技工荒”

日前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围绕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积极部署推进技能人才工作,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技能人才工作领域得到落实,切实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发展。

首先,要加快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表示,“十四五”期间,要加快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人才供给特别是技能人才供给上,把技工教育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缓解“一方面有人无事干、另一方面有事无人干”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中,要加强技术工人的供给,塑造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优势。

其次,要加强培养培训,扩大技能人才供给规模。张立新表示,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培训供给能力。鼓励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

记者从人社部了解到,我国自2019年起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对此,汤涛表示,“这个行动已经实施了接近两年,2021年是重点。今后一个时期,这个行动要做得更有效,提高培训质量,提高补贴标准,进一步扩大范围。”

第三,要加强激励,提高职工队伍稳定性。张立新表示,要健全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推动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多层次发展通道;鼓励企业吸纳高技能人才参与重大生产决策、生产科研攻关;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评价。

据了解,为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前不久,人社部发文进一步明确向用人主体放权,支持企业自主确定评价范围、自主设置技能岗位等级、自主运用评价方法,同时兑现相应的待遇。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3700多家企业、近900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备案,104万名劳动者已经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切实促进2亿技能劳动者成为中等收入群体

人社部数据显示,我国当前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主体,如何激发我国2亿技能劳动者的活力,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改善就业质量非常重要。

首先,要从政府激励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全力支持等各方面,提高技能劳动者的待遇和地位。张立新表示,只有提高其待遇和地位,才能激发技能劳动者的活力,让他们有获得感。“技能人才是强大的扩大内需的消费力量。如果2亿技能劳动者可以成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能够对扩大内需发挥巨大作用。”张立新说。

其次,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市场决定性作用。张立新表示,要鼓励企业在职工收入分配中,把技能作为一个重要要素加以体现。建议企业无论是在基本工资定级还是津贴补贴、绩效奖励等方面,都把技能作为重要参考要素。鼓励企业完善职工收入分配机制,促进企业收入分配积极向一线职工倾斜,切实促进技能劳动者成为中等收入群体。

“在实践当中,我们确实有一批企业和大国工匠,已经在建立技能激励导向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比如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有的成为企业股东,凭技能入股;有的高技能人才的待遇相当于企业的副总水平,这都是一些非常积极的表现。”张立新说。

第三,建议全社会,特别是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共青团、工会、妇联等,关注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对技能人才作出的贡献给予奖励,在荣誉表彰方面加大力度,鼓励其通过技能成长成才。

总之,要强化技能的激励导向作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通过推动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包括技术工人的待遇,激发人才活力,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的内需动力,进一步促进2亿技能劳动者成为中等收入群体,为“十四五”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