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管齐下 推动金融科技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

新华财经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闫鹏)金融科技方兴未艾,推动金融业态发生深刻变革。专家认为,未来场景金融将成为金融与科技充分融合的最佳试验田,但金融科技发展也将面临新挑战,需注重运用科技手段防风险。与此同时,应继续优化数据治理,完善金融科技标准化建设,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

科技赋能 场景金融渐成新风尚

当前,金融业正在推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通过设立子公司、混合所有制、股权期权等手段推进组织架构重塑,把科技元素注入业务全流程,提升自身金融服务质效。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21日,已有11家全国性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金融业科技“含金量”进一步提升,创新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表示,金融科技发展正呈现五方面特点:一是顶层设计规划日渐明确。二是创新监管工具和监管规则不断完善。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开放银行API、移动金融App、金融数据治理、个人信息保护等十项金融科技标准出台实施,为金融科技守正创新、行稳致远提供了标准的坚实支撑。三是金融科技产业生态建设持续推进。四是金融科技研究与人才支撑进一步夯实。五是金融科技应用成效逐步显现。我国的消费者和中小企业对金融科技的认可度持续提升。

在中国光大集团科技创新事业部总经理李璠看来,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数字经济成为引领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国际竞争的新战略。在此背景下,“数字原生代”客群崛起,呈现出移动互联化、社交化、碎片化、自主化新特征,需要匹配新的服务模式。由此,金融产品服务应全面场景化,形成平台竞争、生态竞争的新格局。

中关村银行执行董事、行长杨新军也认为,未来场景金融将成为金融与科技充分融合的最佳试验田。通过一个场景形成标准化服务模式,进而形成一个细分行业的解决方案,将场景金融逐步渗透,最终建立起场景生态圈。

杨新军认为,塑造场景金融业态一方面需要提升寻找场景的能力。场景即流量,应通过剖析产业链、供应链寻找流量入口,将单一的金融产品向解决方案转移,实现按需定制。另一方面要提升信息化开发能力。在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充分融合的情况下,通过场景交易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有效提取、建立模型,逐步转化为金融数据,然后植入金融工具,解决金融需求,将金融数据转化为金融资产。

风险共存 用科技手段监管金融科技

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质效的同时,也在重构金融监管与金融业务之间的逻辑,使得很多新兴业态游离于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加大了风险防控难度。

专家指出,由于科技赋能的风险往往滞后于效益出现,在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过程中应时刻保持警惕之心。

“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混业经营更加普遍,多种业务交叉融合,导致风险交织复杂、难以识别、外溢加剧。”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金融新业态对关键核心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旦供应链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对我国金融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基于此,多位专家认为,金融业应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丰富监管手段,探索金融风险甄别、防范、化解的新路径,全面提升金融监管效能,织密风险防控的“安全网”。

金融科技监管重在穿透性,区块链技术在其中大有可为。北京大学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陈钟表示,区块链应用于监管和治理,经历从对抗到合规的过程。未来面向监管的区块链体系结构的研究和设计,重点是如何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形成监管者和监管对象之间共享数据的记录,以链治链,进而提升科技监管水平。

2020年7月,证监会同意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深圳等5家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区块链建设。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表示,目前区域股权市场试点上搭建的双层区块链架构,正是通过以链治链的思路,尝试用中央监管链穿透式监管地方业务链,用科技来应对金融科技潜在风险。

双管齐下 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

专家认为,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应尊重金融科技发展规律,加快优化数据治理,完善金融科技标准化建设。

金融业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只有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作用,才能实现多向赋能。范一飞认为,应建立健全数据治理机制,加强数据标准、数据模型、资产目录建设和管理,理清数据权属关系,做好数据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收益权的科学界定,打造金融数据“通用语言”。同时,还应深化跨部门、跨机构、跨领域数据共享与融合应用机制,把好安全关口,严防数据泄露、篡改和滥用。

与此同时,提升金融科技产业竞争力离不开技术共研、场景共建、成果共用、标准共商和产权共享,在这其中金融科技标准扮演着重要角色。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副秘书长庞魁霞认为,国际金融科技的发展需进一步研制金融科技的发展标准,加强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合作。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二级巡视员杨富玉认为,在新时代新阶段,加强金融科技标准化建设一方面应提升国际标准参与水平,协调各方做好移动支付、区块链、绿色金融等多项国际标准编制,同时积极探索以标准“走出去”,带动服务“走出去”,融入“一带一路”和全球产业链,促进我国企业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竞争新优势;另一方面,应推动制定金融标准化管理办法,推进所有金融行业标准统一发布,完善标准实施的监督、评估和激励机制,同时可推动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设置专门的标准化工作部门,负责标准的研究、制定与跟踪等。

北京中关村作为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点应用的集中地,在金融科技技术创新和标准研制中保持着先行先试。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二级巡视员董强透露,他们正在积极申请创建中关村科创金融实验区,下一步将加强国际标准跟踪研究,支持互联网金融标准研究院、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等专业服务机构开展金融科技核心技术标准研究,积极推动金融科技业务与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力争引领行业发展。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刘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