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下新疆部分景区凸显“造血”之困

新华财经乌鲁木齐1月4日电(记者郝玉)2020年以来,为提振旅游产业,新疆地方政府实施A级以上景区免门票、家乡人游家乡等多种活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部分景区的游客量,帮助当地稳住旅游经济。但同时,部分长期依赖“门票经济”的旅游景区,却因去门票化陷入运转困境。业内建议,地方可打造全域旅游,景区可完善业态,增加二次消费;还可利用智能化手段提服务、控成本,趁淡季抓紧建设配套,化门票之危为高质量发展之机。

景区免门票聚人气提信心

2020年,新疆440家A级旅游景区可以免票畅游了。

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新疆各大景区陆续推出门票减免、通往景区公交一元游、消费满减、餐饮折扣等各种优惠活动,促进旅游业快速回暖。

阿勒泰地区素有“人类滑雪起源地”之称。为吸引游客,将军山滑雪场推出系列优惠政策,全国游客凭电子券入住雪场合作酒店,即可免费滑雪3天,凭登机牌和火车票住合作酒店再免费滑雪1天。

“2020年到2021年4月底期间,阿勒泰所有营业的A级景区免门票,包机来当地旅游的班次专列倍增、奖励倍增,旅行社、滑雪俱乐部给予奖励,凭登机票、火车票可免费滑雪。”阿勒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胡圣民介绍。

为进一步刺激消费,新疆各地还出台面向自驾游、研学游、包机等一系列优惠奖补办法。在住宿、餐饮、购物等方面采取优惠措施,出台“组合式”优惠政策,发放消费券、免过路费等。

受益一揽子优惠措施,新疆旅游业逐步回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介绍,刚过去的国庆节,新疆共接待国内游客15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0%。

不断积聚的人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景区经营户的生存压力。

在新疆,旅游产业不仅是经济支柱,还是困难群体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走进喀纳斯景区,餐饮、书吧、住宿等门店都在正常营业。一家蝴蝶山庄餐厅老板窝斯盼·马勒克告诉记者,虽然2020年新疆多次出现疫情,但店里客流一直保持稳定。

“2020年8月份以后生意就特别好,民宿一房难求,主要得益于免门票政策。我2020年的收入预计在150万元左右,维持店面正常运转没问题。”窝斯盼说。

此外,疫情期间,新疆部分景区还对经营户实施了减免水电、物业、垃圾费等措施,帮助经营户提振信心。

获利难 短期积弊难除

新疆此轮“大手笔”效果立竿见影。不过,受制景区门票收入下降,部分景区营收大幅缩水,传统景区正在经历艰难转型。

“旅游人数上升了,但是旅游收入减少了。”吉木乃县草原石城文旅公司副总经理杨征说。旅游业是吉木乃县第一产业,2020年以来,当地旅游收入下降超过50%。

即使是“明星”景区喀纳斯,也同样面临财政吃紧。新疆喀纳斯景区旅游局负责人介绍,2019年喀纳斯景区门票收入是2亿元,可2020年只收了半个月左右的门票。

据介绍,目前景区工作人员1000多人,在编100多人。喀纳斯管委会主要收入均来自景区门票,随着门票收入锐减,职工工资发放困难。

记者采访发现,新疆部分景区营业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均源于景区门票价格的降低,而非接待人数的减少。尤其对一些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景区而言,门票、区间车的收入依然占据着营业收入的主要位置。

在门票价格下行新趋势下,景区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势在必行。然而,“门票经济”积弊已久,转型并非易事。

“2019年景区也尝试与民营企业合作,开发文创产品、打造摄影基地、无人超市等二销产品,已谈好合作,但因疫情搁置。”一家景区负责人表示,转型升级需要时间,在转型升级完成之前,又要面对门票降价,这样的日子并不好过。

一些景区表示,2019年以来景区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旅游基础设施,但在转型过程中,餐饮、住宿等均有较高的营业成本,在人力成本不断上涨下,景区获利比以往更难。

此外,部分受访景区还表示,目前的收入仅够维持日常运营,若门票降价,就更难拿出转型所需的资金,转型更无从谈起。

景区需做活“流量经济”

业内认为,景区摆脱“门票经济”是趋势,要想实现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做活“流量经济”是关键之举。

——打造全域旅游。游客多了,门票收入可以少,但餐饮、住宿、演出、纪念品、出租车等行业的消费肯定增加。杨征认为,政府可以整合或引导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全域旅游,做大旅游蛋糕。

——做强景区旅游。景区可以利用智能化手段,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旅游服务,同时优化管理,实现降本增效,满足游客更高要求的体验。在二消项目方面,可以开发攀岩、滑索等多种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品。

——打造网红项目。业内认为,景区未来不再是范围越做越大,而是如何实现越做越好,而沉浸式、互动式,具有教育属性的旅游网红产品受到游客的深爱。景区可以重点打造一批体量小、落地快、组合型的网红项目茶农,未来随着需求的演变,产品可持续性延展和变化。

——做好旅游配套。吉木乃文旅局负责人建议,各地政府、旅游行业,可以趁着游客数量相对不饱和的时机,抓紧完善基建配套。包括,酒店改造升级、配建厕所、完善公共交通、培训服务人员等,在危中寻机。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