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党群联建“扶贫田” 脱贫攻坚硕果丰

2020年夏季,正在田里劳作的吉林省磐石市松山镇东北岔村贫困户孔凡君告诉记者:“目前我所在的这块5公顷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是村里为我们50多户贫困户建立的党群联建‘扶贫田’,依托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今年我的纯收入预计4000多元,穷帽子可以彻底甩掉了。”据记者了解,到2020年11月,磐石全市20个省级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806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贫困户贫困原因比较复杂,有贫困户本身的原因,也有环境条件制约的原因等等,只有探索新的扶贫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问题。”这是磐石市委负责人近日面对记者采访时说的一番话。

党群联建 创新扶贫方式

新的扶贫方式是什么? 磐石市大胆突破零敲碎打的旧办法,集中流转村集体或贫困户手中的土地,依托当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扶贫产业项目,形成了党群联建“扶贫田”新时代文明实践扶贫新模式;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义务到党群联建“扶贫田”进行种植、管理和采摘等农事活动,让党员志愿者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火车头”,为该项目健顺利运营提供了保障。牛心镇细林村建有10亩党群联建“扶贫田”,辣椒苗、农药、化肥、地膜等由镇里统一发放,5月栽下的辣椒苗9月就可采收。村里65岁的贫困户刘玉梅说:“我去年种植辣椒的收入有2000多元,再加上低保,我们老两口零花钱、买药钱都有了。”该镇有关领导介绍:“我们全镇共有党群联建‘扶贫田’150亩,全部种植辣椒‘韩红一号’,预计亩产4000斤,共计60万斤,按照与鑫达公司签订的订单合同,每斤0.7元,总收入预计42万元。全镇563户、831个贫困户全部参与其中,预计年底户均增收400元。”

磐石市扶贫办秦宝林介绍:“ 2019年,磐石市党群联建‘扶贫田’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的面积达750公顷,覆盖16个乡镇街268个村的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涉及食用菌种植、中草药种植、桑蚕养殖等上百个脱贫产业项目,人均增收2100元以上。”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磐石市坚持疫情防控阻击战与脱贫攻坚战有机融合,一体推进,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为防止疫情期间贫困户返贫、致贫,东北袜业永丰服装厂、永丰大豆油厂尽快复产复工,市脱贫办、市人社局积极开发扶贫特岗、扶贫公益岗,通过党群联建“扶贫田”“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依靠“点对点劳务输出”、集中运输贫困劳动力返企到岗等方式,使2113名贫困劳动力顺利就业,将疫情影响降到了最低。

脱贫不返贫 产业项目是支撑基础设施是保障

磐石市确保“三类人群”稳定脱贫不返贫。对47户86人重点贫困对象,实施“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措施,确保每户有1名市级领导和1名市直部门主要领导包保;对29户55人脱贫不稳定户和219户420人边缘易致贫户采取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的方式,实行乡镇街党政主要领导双重包保,建立精准防贫机制;对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开辟百亩辣椒保障田,重点贫困户每户保底收益4500元,脱贫不稳定户500元,边缘易致贫户200元,确保“三类人群”稳定实现脱贫,防止返贫和致贫。

磐石市坚持把“产业引领项目突围”作为实现产业脱贫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党群联建“扶贫田”模式,发展光伏发电、植桑养蚕、中草药、畜牧养殖、果蔬、食用菌六大主导产业,打造了烟筒山桑蚕种养殖大”、牛心辣椒特色小镇、松山中草药种植小镇、红旗岭草莓小镇、取柴河食用菌小镇、福安街 绿色蔬菜基地等一批特色小镇,带动村集体增收700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多元,实现了持久收益、稳定脱贫。

2020年,全市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个,重点对黑石镇文化村、呼兰镇长水村、吉昌镇长胜村、红旗岭镇西大顶子村的巷路、桥涵及边沟进行建设,新建水泥路6.8公里,总投资844万元,贫困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干净整洁。

坚持“四个不摘”政策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这是党中央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庄严承诺,也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大举措。磐石市委、市政府坚决落实这一承诺,及时下发了《关于巩固脱贫成果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扶贫政策持续保持不变,扶贫产业保持稳步发展,贫困户收益不受任何影响,包保帮扶责任不变,“12317”“12388”扶贫和纪检监督监管责任不变等,解决了贫困户最担心的实际问题,为贫困户吃上了一颗定心丸。

全市建立了26名市级领导、所有在职乡科级领导、股级干部在内的包保责任人和村组党员干部包保贫困户的“双覆盖”体系,开展“我为贫困群众做点啥”主题活动,积极为贫困户办好事、解难题,共为贫困户办实事1400多件次。

磐石市还组织开展“消费扶贫”活动,2020年,全市各企事业单位共采购扶贫产品362.3万元。全市65个扶贫产品自动售货专柜设置点、3个大型商超扶贫产品消费专区、2个扶贫产品电商专馆已建设完成,11家扶贫产品企业已通过社会扶贫网审核。组织鑫达农牧公司、卓轶健康公司在长春欧亚卖场参加省扶贫产品展销会,线上线下销售额达10万元。(记者阎红玉、陈梦曦)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顾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