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包鼓了 生活美了

走进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奎苏镇奎苏村,安居房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在文体活动场上,村民悠闲地散着步,一群孩子在路边堆雪人,欢声笑语中透着满满的幸福。 

村民的幸福感源自生活的巨大变化。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奎苏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村里产业兴旺,村民就业有保障,收入持续增长,大家实实在在地从美丽乡村建设中尝到了甜头。 

搬进新房 换了新貌 

“来来来,外面冷,快进屋里坐。”1月10日,奎苏村村民祁玉霞热情地邀请记者到家中坐坐。一进门,就感受到一股热气迎面扑来。祁玉霞家里整齐干净,窗台上摆满了盆栽,雪白的墙壁上挂着全家福。 

“搬进新房子后,我花心思好好布置了一番。”祁玉霞乐呵呵地说。 

2020年,奎苏镇新建安居房388套,受益村民388户,其中奎苏村有98户,祁玉霞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实施安居房建设工程,奎苏村专门成立了工作组,前期入户走访宣传、核实信息,在施工过程中分片区对工程开展监督、巡视,提高群众对工程知晓率,让群众能够参与工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 

祁玉霞的旧房子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土坯房。得知村里要实施安居工程,祁玉霞毫不犹豫拆了旧房子。祁玉霞夫妻还自筹资金,扩大了新房面积。2020年,新房还没有完全装修完,她和丈夫就迫不及待地搬了进去。 

“以前小门小窗户,现在大门大窗,看着就敞亮,心情也舒坦。”让祁玉霞感慨的变化还有很多,比如,村里曾经坑坑洼洼的砂石路、泥巴路,如今已不复存在了。 

“我们村以前可比不了现在。现在村里美得很。”村党支部副书记马世宽说。近几年,奎苏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家家户户窗明几净、院落整齐干净,脏乱差的环境彻底改变了,呈现出一派美丽田园风光。 

产业兴旺 收入稳增 

“住得好”的同时也要“能发展”。 

奎苏村有耕地2.8万亩,主要种植小麦、马铃薯,另有草场16万亩。 

“我们村气候凉爽,沙质土壤耕地多,种植的马铃薯淀粉含量高、个头大、口感好,且病虫害少,被誉为‘金土豆’。为了发展马铃薯产业,我们成立了合和专业合作社。”马世宽说。村里通过“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模式,引导村民大量种植马铃薯等作物,形成规模化,由合作社负责销售,对接商超、社区等,打开市场销路。村民的生产积极性高了,收入也逐年增长。 

合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仇其信说,合作社的马铃薯种植面积由2019年的500亩增加到2020年的5000亩。合作社与巴里坤大河镇淀粉厂签订了购销合同,根本不愁销路。 

2020年,村里马铃薯喜获丰收,亩产最高的达3吨。为了在9月底前将马铃薯收获完毕,合作社临时雇用了当地150多名村民,每日工资日清日结,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 

“家里的地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流转出去,年底还有分红。从开春到秋收我们还能在合作社打零工,加上养殖牲畜收入,一年下来收入十来万元呢。”说起现在的日子,村民钱春江觉得自己像活在蜜罐里。 

精神富足 生活多彩 

“每天下午,我们都去广场上活动活动,男女老少唱的唱,跳的跳,热闹得很。”村民钱龙英2021年81岁,每天都和村民们一起跳舞,觉得日子很充实。 

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里建起了文体活动中心,有图书阅览室、电教室、乒乓球室,篮球场边也添置了多套健身器材。农闲时,村民们就来此充电。马世宽说,图书阅览室里与农业种植相关的书籍很受村民欢迎。 

记者了解到,村里每年都会举行一些文艺演出活动,村民们参与热情很高,才艺好的村民还成了村里的明星。“如今,我们不仅住得好、口袋鼓,文化生活也很丰富,日子越过越美了。”村民林华银乐呵呵地说。 

“如今,奎苏村村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接续奋斗,精气神越来越足了。”马世宽说。 (记者热依达、叶翠)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顾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