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定制,一场“婚礼”供给侧改革悄然而至

新华财经成都1月20日电(张越男 刘清华)2012年,成都小伙龙宏准备结婚的时候,跑遍了大小婚庆公司,稍微能看得上的套餐价格都大大超出预算。这样的“不完美”给他的婚礼留下了遗憾,也在他的心里埋下一颗“火种”。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三年后,当朋友邀请他一起做婚庆相关的创业项目时,龙宏思考了一个星期,便同意了。

六年过去,龙宏任CEO的互联网定制婚礼服务平台“找我婚礼”,已为超过3万对新人提供了服务,并从大本营成都出发,逐步走进重庆、西安、合肥等20座城市,也确定了进军全国市场的雄心。

“婚礼行业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传统婚礼行业存在的问题,本质上是‘供给侧’的问题。要从本质上找问题,找解决办法。”龙宏想明白这点后,就决定进入这一行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他认为,一些年轻人放弃婚礼,其实是放弃“出席式”的制式婚礼。

“我们像木偶一样,按照别人设计的剧本一步步走完流程,累,不开心。”成都姑娘小任提到自己五年前办的婚礼,一脸无奈:父母订了婚宴酒店,酒店推荐了合作的婚庆公司,婚庆公司提供了几款套餐,盲目地选择了其中一款,婚礼流程、用品皆已定好,没什么新意,而且不便宜。

婚宴酒店向新人推荐婚庆公司,婚庆公司回馈酒店一些“佣金”,这是行业内的常规做法。“传统婚庆公司成本很高,一些对新人而言无效的中间环节,无疑降低了资金利用效率。”龙宏说。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我国,由于婚礼举办的时间集中度高,婚庆市场忙闲分布极为不均。大部分婚庆公司规模小,即便在忙季,一天的接单量也十分有限;如果要满足忙季的井喷需求,就需要多招员工、增加办公面积,而这些员工在闲时则无事可做,因此,婚庆公司普遍用人效率较低、人员流动性大。

为了维系生存,婚庆公司需要把用人成本、店面成本均摊到每单生意中,甚至有时“偷工减料”以降低成本。因此,价格贵、同质化、服务差,成为很多婚庆公司“不可避免”地留给市场的集体印象。

图片1.jpg

图为“找我婚礼”团队与消费者沟通研讨现场

模式创新实现婚礼行业消费升级

婚礼行业的供需矛盾日趋凸显。在供给端,传统婚庆公司的“套餐”价格逐年提升;在需求端,越来越多的新人希望婚礼策划“有自己的参与,不套餐,有艺术感”“价格透明,性价比高”以及“服务专业周到”等。

如何通过模式创新,解决行业痛点、满足新人需求?找我婚礼搭建的互联网平台,聚集了婚礼策划师、摄影师、摄像师、化妆室、主持人等婚礼服务的众多提供者,提供大量婚礼案例供新人参考,将婚礼报价明细化、透明化,让新人拥有个性化定制、高性价比的选择。

策划师是其中的核心。策划师在接受新人下单后,可以自己组建服务团队,自己选用婚礼装饰用品,在精心设计的利益分成模式下,策划师主动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的意愿强烈。“有的策划师会到山上找枯木枝、花材等进行现场布置,在专业的审美设计下,花费不多就能实现美观又个性的效果。”独立婚礼策划师小艺说。

2019年下半年,找我婚礼开通加盟模式,开始走出成都,以吸纳当地婚庆公司为“合伙人”的模式在其他城市生根发芽。截至目前,找我婚礼共有来自20座城市的合伙人加盟,平台本身在2020年的疫情之年首次实现了盈利。

图片2.jpg

图为“找我婚礼”策划执行的个性化婚礼现场

新人满意了,大家挣钱了

2020年10月结婚的小美在找我婚礼上选的策划师,一共花了两万不到,就实现了梦想中的婚礼仪式。“仪式感还是要有的,这对我来说将是一辈子的美好回忆。”她把找我婚礼推荐给了自己的妹妹和朋友。

价格下来了,但高质量的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口碑效应,让找我婚礼上的参与各方都挣了钱。

南昌的万莹是第一位找我婚礼的合伙人,目前公司6名员工,即便是去年疫情的情况下也超过了1500万元的年营业额,而传统婚庆公司要实现同样的营业额,大约需要五六十名员工,经营效率比之前提高了10倍左右。

在开启加盟“大门”之前,找我婚礼已探索了五年。在联合创始人文鹏元看来,这五年,修补了无数个bug,改进了无数个细节,以至于他可以自信地把整个商业模式全盘托出,“就算有人想模仿,也至少需要两三年才能达到我们现在的能力。”

能力的核心体现在服务质量上。找我婚礼围绕新人对婚礼服务全过程的满意度,建立细化标准,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品控。例如,婚礼策划师在成为签约找我婚礼之前,须经过七道审核,包括面试、实操、培训等,以证明自己的专业能力。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评价体系则让优秀的策划师很容易脱颖而出,获得更多新人的下单。据不完全统计,平台上一位中等接单量的婚礼策划师年收入超过30万,经营效率远大于普通工作室。

在重要日子策划活动,是很多人看中的“仪式感”。现在,越来越多人在求婚、纪念日、生日宴的时候也愿意请专业策划师。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发强烈,只要能提供高性价比的优质服务,这一市场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刘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