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创新构建“数字政府+金融科技”广东模式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新华财经北京1月28日电(分析师邢博 张威 王欣蕾)近年来,广东不断加强对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力度,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2019年7月,广东发布《广东省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政策措施》),专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该《若干政策措施》共包含22条具体措施,涉及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减轻间接融资对抵押的过度依赖、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运用金融科技提高融资效率等六方面工作。其中最大的创新点是依托广东“数字政府”的数据资源,运用先进的金融科技手段,建设一个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以下简称“中小融平台”),来实现企业信息采集、信用评价、信息共享、线上融资对接、风险补偿等一体化线上智能融资服务,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从而破解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难题,解决企业融资面临的各样困难。

一年多来,“中小融平台”建设发展取得实效,累计实现融资350亿元人民币,有效提升了中小企业融资触达率和效率,打造了“数字政府+金融科技”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广东模式。而取得这样的成效,主要得益于“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充分应用先进技术、政府积极引导以及广对接、建分站四大关键因素。

一、“中小融平台”打造“数字政府+金融科技”广东模式

“中小融平台”建设是广东“数字政府”和金融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实践,打造了“数字政府+金融科技”赋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广东模式。该平台将所有与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的要素、流程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开放的金融生态系统,从而着力破解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难题,缓解广东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晓军表示,“中小融平台”的主要功能特点体现在数据整合、风险评价以及智能匹配三个方面,其不但能将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与商业银行信贷产品进行线上智能对接,还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特色化的金融服务。

对于银行而言,“中小融平台”的优势体现在其有效解决了银行因缺乏高质量企业经营数据而无法对企业放贷导致的融资难问题。浦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陈晓蕾认为,虽然银行的自主风控模型成熟度较高,但银行作为企业在数据获取和整合方面存在相对的局限性。而政府主导的“中小融平台”整合了各类数据,搭建了庞大信息库,能够为银行授信提供更加精准的“企业信用画像”,从而全面提升了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层级和能力。

对中小企业而言,“中小融平台”的优势则体现在其不但整合了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供应链融资等多种模式,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融资信息,扩充了企业融资渠道。此外,其操作简单、获取便捷,企业只需完成注册、认证、登录三步,即可在融资超市自动适配金融产品。“中小融平台”为企业打造了一站式线上融资智能生态圈,为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贡献了金融科技力量。

二、“中小融平台”发挥实效,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触达率和效率

“中小融平台”于2020年1月份正式上线。虽然2020年遭受了经济下滑和疫情冲击的双重压力,但“中小融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工作依然稳步有序推进,并取得良好成效。自该平台上线以来,已申请接入涉及34个政府部门的250项数据,实现了对广东全省1100多万家企业信息的全面采集,并进行企业风险评级和画像,成为全国第一个对全域范围内中小企业进行商业信用分析评价的平台。截至2020年四季度末,“中小融平台”已累计服务企业70万家,入驻金融机构374家,发布金融产品1080款,累计实现融资350亿元人民币,有效提升了中小企业融资触达率和效率。

此外,“中小融平台”还专设了“疫情防控金融服务专区”,为广东中小企业归集、整合疫情防控各项金融支持服务政策,为相关企业智能对接金融机构专项融资产品,量身定制一揽子、一站式专属融资服务,同时充分发挥“零接触”的金融科技优势,为市场主体在疫情期间复工复产提供有效金融供给。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疫情防控金融服务专区”累计接入111家疫情专区银行,上架130款疫情产品,企业申请逾5000次,累计授信金额超6亿元。

三、平台取得显著成效基于四大关键因素

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一直是中小企业获得有效资金支持的主要障碍。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获取中小企业高质量经营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因而难以合理的判定企业信用风险。从中小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也很难及时、充分的了解银行的信贷政策和融资产品,而且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往往是非常个性化,企业从众多信贷产品中难以有效分辨哪些产品最适合自己。

而“中小融平台”充分利用广东“数字政府”数据资源,结合先进的区块链、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打造了服务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缓解了银行和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了为企业的有效增信,破解广东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难题。“中小融平台”能够拥有这样的成效要得益于以下四大关键因素。

1.“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是基础

“中小融平台”能够顺利建设并取得良好应用效果的基础是广东“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监管中小企业的政府部门虽然掌握着有关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高质量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内,难有统一数据归集接口和对外输出渠道,存在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现象。然而,广东从2018年开始启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到2020年,广东建立了整体推进、政企合作、管运分离的“数字政府”管理体系和整体运行、共享协调、服务集成的“数字政府”业务体系,构建了统一安全的政务云、政务网、开放的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成了上接国家、下联市县全覆盖的“数字政府”。

而“中小融平台”就是依托“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成果,包括政务云平台、政务大数据中心、公共支撑平台等,整合了税务、市场监管、社保、海关、司法、科技、民政以及水电气等与中小企业相关的高质量数据信息,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了中小企业信息壁垒,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

2.充分应用先进技术是关键

《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要鼓励市场化机构按照政策规定运用人工智能、风控模型、大数据等技术为中小企业进行风险画像和信用评价。在这样的政策要求下,“中小融平台”由金融壹账通提供技术支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建立了更加全面立体的企业画像,将企业信息转化为了企业信用,同时也更及时全面的呈现了企业的融资需求,形成了信息化的融资服务平台,有效提高了企业融资效率。

而“中小融平台”更值得借鉴的一点是其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据悉,“中小融平台”是全国首个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助推了信息共享、隐私保护和互信机制的建立,使得中小企业信息的开放和共享更加便捷和安全,更有利于银行和其它投资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合理充足的资金支持。

3.政府积极引导是动力

“中小融平台”能够在短时间内发挥关键作用,政府积极引导、紧抓落实情况是重要的推动因素。在平台的建设和推广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积极主动加大平台推广力度,引导有信用的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在平台上分别发布融资需求和信贷产品,并进行线上智能匹配,充分发挥平台效能。据了解,政府相关部门多次通过开展专题调研、召开“中小融平台”建设工作推进会等方式,督促地方全面落实“中小融平台”建设推广工作。

此外,政府还出台激励政策促进“中小融平台”扩展应用。据悉,为鼓励核心企业通过“中小融平台”和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中征”平台)进行系统对接,依托核心企业信用和真实交易数据,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无抵押担保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2020年广东省财政厅安排资金1397万元,对通过“中小融平台”和“中征”平台在线确认账款、支持广东省上游中小企业融资的核心企业,按不超过实际年化融资额的1%给予奖励。

4.广对接、建分站是特色

“中小融平台”还积极探索与其他平台间的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融资平台的一大特色。“中小融平台”除实现与“中征”平台的有效对接外,还与依托“广东省政府采购系统”搭建的政府采购合同融资服务平台实现了对接,引导金融机构与供应商通过平台在线开展政府采购合同融资业务,推动实现全流程线上融资,大幅减少了传统人工审批流程和审批时间,提高了融资效率。广东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0年11月底,已有19家金融机构进驻政府采购合同融资平台,共为144家中小企业提供融资211笔,融资金额4.4亿元。

此外,广东还积极推动“中小融平台”建立地方分站,因地制宜开展地方特色平台产品创新。2020年11月“中小融平台”潮州分站正式上线,其根据本地企业潜力、地区经济发展方向和不同融资场景与需求,打造了非银金融、文化旅游金融、工程和产业金融、陶瓷金融等四个特色专区,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作用,着力解决潮州市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此前,“中小融平台”已在汕尾、东莞建立特色分站,未来还将继续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创新平台产品,更好地赋能中小企业及实体经济的发展。

创新构建“数字政府+金融科技”广东模式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