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强化商业银行负债管理 告别“高息揽储”

新华财经北京1月28日电(分析师郭桢)银保监会近期发布了《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从六大方面对银行负债质量管理提出明确要求,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强风险防控,减少高息揽储、违规吸存等现象,降低银行业负债成本,促进银行业良性竞争,提升净息差中枢。

一、明确负债质量管理的“六性”要素

《办法》旨在解决目前银行负债端存在的问题,弥补制度短板,构建全面、系统的负债业务管理体系,保障银行体系高效可持续运行。从量化指标看,《办法》沿用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净稳定资金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同业融入比例)和《关于完善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存款偏离度)监管口径。

《办法》共分五章33条,以确保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为目的,分别从负债来源、结构、成本等方面对负债业务进行管理。明确了负债质量管理的六大核心要素:负债来源的稳定性;负债结构的多样性;负债与资产匹配的合理性;负债获取的主动性;负债成本的适当性;负债项目的真实性。

1.png

1、负债来源稳定性

提高对负债规模和结构变动的管理,防止负债大幅异常变动引发风险。考核指标包括净稳定资金比例(资产规模不小于2000亿元)、核心负债比例、存款偏离度、同业融入比例等。

2、负债结构多样性

形成客户结构多样、资金交易对手分散、业务品种丰富的负债组合,防止过度集中引发风险。考核指标包括最大十户存款比例、最大十家同业融入比例等。

3、负债与资产匹配的合理性

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负债与资产在期限、币种、利率、汇率等方面的匹配程度,防止过度错配引发风险。考核指标包括流动性覆盖率(资产规模不小于2000亿元)、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资产规模小于2000亿元)、流动性匹配率、流动性缺口率、重要币种流动性比例、净息差、银行账簿最大经济价值变动比例、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等。

4、负债获取的主动性

能够根据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获得所需数量、期限和成本的资金。应当定期开展市场融资能力评估。

5、负债成本的适当性

建立科学的内外部资金定价机制,防止因负债成本不合理导致过度开展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业务。采用适当的指标和内部限额,参考市场相关价格变化,及时监测和预警负债成本的变化。

6、负债项目的真实性

要求商业银行的负债交易、负债会计核算、负债统计等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合规经营:不得采取违规返利吸存、通过第三方中介吸存、延迟支付吸存、以贷转存吸存、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等违规手段吸收和虚增存款。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吸收存款的,应当遵守相关监管规定。根据本行业务特征与风险偏好差异化设置负债管理指标和内部限额,并对指标异常和超限额的情况及时报告和处理。

二、明确董事会及高管层责任和问责机制

《办法》首次确立负债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商业银行应建立与本行负债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负债质量管理体系,从治理架构、董事会及高管层职责、内部控制、绩效考评、报告制度、信息披露等11个方面提出负债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地位,夯实银行发展根基,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办法》明确了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负债质量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建立相应的考核及问责机制。在责任方面,董事会承担负债质量管理最终责任,提升负债质量管理在各银行的管理高度,高管则负责具体管理工作,并定期进行汇报,及时汇报重大变化和潜在风险。在防范风险方面,业务创新机制的表述延续近期存款监管的思路,不得以金融创新为名逃避监管;绩效考核机制,强调考评指标应科学合理,防范过度追求短期利润而引发风险。此外,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体系与流动性风险等相关风险管理体系存在重复的内容,可不再单独确立,利好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的大中型银行。

2020年银行业处置不良率好于预期

2020年以来,我国虽然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但经济恢复状况良好,银行业不良率好于预期。1月22日,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介绍称,2020年银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速显著提升,资产质量改善,不良生成好于预期。全年稳步计提拨备,保证利润合理增长。

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末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92%,全年共处置3.02万亿元不良资产。其中,年末逾期9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为76%,同比下降5.1%。前三季度处置不良资产为1.7万亿元,四季度大幅加大了处置力度。2020年新计提拨备1.9万亿元,同比增加1139亿元,年末拨备覆盖率182%,较9月末增加2%。截至2020年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29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2%。

2020年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增速保持平稳的状态,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速略有提升。核心驱动因素来自于2020年社融保持较快增长,导致规模扩张。而净息差同比有所下降。银保监会披露的银行业数据显示,全部商业银行以及各类型银行各季度总资产增速逐季提升,但净息差同比降幅却持续加大,由于“以量补价”的原因,2020年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速并未表现出较大的下行压力。

银保监会曾预期2020年银行业全年将处置3.4万亿元不良资产,最终处置金额好于预期,主要得益于经济修复环境良好。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取得不良率下降的成绩实属不易,不仅改善了2020 年银行业资产质量,也为2021年资产质量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2.png

、不得以“创新”为名逃避监管

银行资产质量管理一直受到监管层高度重视,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业务之一,形成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种类复杂,具有涉众性、风险外溢性等特点,易产生不同市场间的风险共振,对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健性有较大影响。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影子银行等新型金融业态发展迅速,催生了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服务的迭代,商业银行在丰富负债业务种类、拓宽负债渠道和来源的同时,也增加了负债业务的复杂度,加大了负债管理的难度,极易造成金融风险的快速聚集和集中暴露。当前银行负债端的主要问题在于,资金来源单一且不稳定、负债结构不合理甚至失衡、负债和资产在期限、币种、利率、汇率等方面存在错配、负债获取缺乏主动性、负债成本偏高等。不同类型银行面临的负债端压力不同,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客户资源丰富、渠道建设完善、品牌和信用优势明显,负债端压力不大;而对于客户结构单一、吸储能力弱、信用不足的中小银行来说,负债端压力已经成为其经营方面的根本性困境。

2020年以来,为应对新冠疫情冲击,不少银行开始在负债端“做文章”,调整负债结构、压降负债成本。以金融“创新”为名进行高息揽储、违规吸存,通过高收益的假结构性存款加大线下揽储力度,并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出收益高、门槛低的存款产品,以违规返利吸存、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等“伪创新”手段维持稳定客源,不仅拉高了银行负债端成本,而且扰乱了负债业务竞争秩序。

随着金融监管趋严、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金融脱媒向纵深发展,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众多红利消失,依赖业务扩张和追逐短利的盈利路径难以为继,银行的负债管理应该从注重量的积累转换为注重质的提升。本次《办法》明确商业银行开展负债业务创新活动,应当坚持依法合规和审慎原则,不得以金融创新为名,变相逃避监管或损害消费者利益。要求商业银行不得设定以存款时点规模、市场份额、排名或同业比较为要求的考评指标,防范过度追求业务扩张和短期利润。


强化商业银行负债管理 告别“高息揽储”.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