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淬炼青春 “智慧”飞度时艰

新华财经杭州1月29日电  2020年1月30日6:00,杭州卷烟厂全体员工的手机上出现了一条消息:“杭州卷烟厂1月30日体温上报”。当员工们为工厂的高效作为而自豪时,却没有人能想到,这个后来被称为“2020报平安”并使用至今的小程序从决定开发到正式推出,仅用了十几个小时!而开发者,是一位“90后”青年——徐鑫。

“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

1月23日,徐鑫跟往年一样,离开杭州回到安徽老家,准备在春节假期好好陪陪父母。 

在亲人身边温馨的日子,被武汉封城的消息扰乱了气氛。老家会不会封城?杭州会不会采取严格的准入措施?厂里开工我能不能及时到岗?厂里外省员工那么多能开工吗?杭州有没有潜在病例?我会不会被传染?一连串的问题不断蹦出他的脑海。

还是早点回杭州吧,厂里可能需要我,想到这里徐鑫翻身下床开始整理行囊。

大年初一,才到家不过两天,徐鑫在征得父母理解之后,向父母辞行,做好严密个人防护就坐上了回到杭州的高铁。本该与亲人团聚阖家欢乐的时光,他一个人在单身宿舍里一菜一饭,看着电视时刻关注疫情的发展动态。心无旁骛的他,那时心里只有一个念想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准时到岗,能够在这样的时刻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四天后,徐鑫手机上收到了一条部门领导的短信:“你明天能到厂里吗?”“能!”。事后,徐鑫庆幸自己作出了“提早回杭”的决定,他不无自豪地说:“我时刻准备着,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

90后的他,将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青春激昂的风采。

“不用担心,我有‘小’智慧”

当徐鑫火速赶到厂里时,厂领导们已研判许久,正在聚焦一个新难题——如何才能心中有“数”?全厂一千多员工分散在全国各地,加之疫情更甚于山海阻隔,如何把政策一字不漏传达到每个员工?如何让可到岗员工一人不差地统计出来?……这些内容的数字化、实时化、精准化,才能保证工厂防疫指挥机制有力有序有效地运转。

浙江中烟杭州卷烟厂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形成了可以模拟、感知、指挥、协同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制造平台,同时积累了全员手机和微信信息,此时能不能厚积薄发,用本服务于生产的大数据做杠杆,实现精准防控,撬动压在大家心头的防疫大山? 

不用担心,厂里有大智慧,我有‘小’智慧”,徐鑫说。随后他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设想,即依托智能制造平台的移动端“杭烟智库”,开发一套小程序,用于收集全厂员工的健康和出行信息。他的想法获得了厂领导的一致肯定。方案一通过,徐鑫就刻不容缓地投入到了程序开发中。

“叮”“叮”……在徐鑫不眠不休地奋战13个小时后,全厂员工同时收到了体温上报的温馨提示。信息一键推送,移动的便利被激活了!

6:01,从第一条信息开始,成百上千条数据跨山越海,飞向杭州卷烟厂;

10:00,在床上和衣而卧的徐鑫被闹钟准时“拉”起,开始信息填报后的数据统计工作。

10:30,厂领导收到了一系列统计数字:

目前未申报信息人员共123人;

员工在杭660人,省外235人;......

自从承担这项工作后,徐鑫满心满脑都在琢磨如何提高上报数据准确和实效性,为及时满足防控管理需要,徐鑫在上报内容中增加了录入个人旅行史、重点疫区接触史、乘坐交通工具等重点信息的功能,那些个埋头编程、统计数据的日夜里,徐鑫用自己的行动关心着每一个同事的安全,因此后来这个功能也正式命名为——“报平安”。

为了确保员工能够尽快返岗,徐鑫和他的信息中心同事在精准掌控平安信息的基础上,又自主研发单位证明系统,为返岗员工社区提供了信息化的解决方案。

通过调用了厂ERP和OA中的信息,为员工量身定制了电子版“复工证明”和“员工承诺书”,员工在家就可以随时通过移动平台上的企业号查看、下载,里面包含了个人姓名、身份证信息以及企业签章。

个人的“小智慧”聚沙成塔,每天到岗多少人心中有“数”,支撑了工厂“大智慧”的敏捷调度,每班搭伙开动几个机台指挥有方。

“疫情还在,我就不能停”

复工后的工厂一如往日平稳运转。

“您是卷包车间的郭姐吗,今天身体不舒服吗?”

“没有啊!”

“您报平安里填了体温异常”。

“啊,我身体好的,不小心点错了。”

“报平安”功能正式上线后,每天重复同一件事,随着时间推移,有些员工开始流于应付。

风起于浮萍之末,徐鑫心里的弦始终没有放松,他又开发了自动检查功能,每天十点对尚未填报的人员进行系统提醒,同时会对部分人员电话询问;十一点自动生成仍未上报信息的人员名单,由相关部门督促到位;十二点对收集的全员信息自动筛查异常,交由所属部门核实。

卫健委发布的中高风险地区和抗疫新政,他也会及时跟进反应到功能中。

日复一日,这样的工作他已经坚持了一年,并且有了口头禅——“疫情还在,我就不能停”。得益于信息的实时布防,精准提醒,“报平安”成了员工们和吃饭、睡觉一样习以为常,每日不可或缺的事务。

磨砺始得玉成,徐鑫和同事们一起筑牢了疫情的智慧防护墙,用热血书写着他的“战疫”故事,淬炼了年轻的脊梁,彰显了青春的担当。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