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智慧城市有望提升治理水平

新华财经呼和浩特2月2日电(记者蔡博腾)1月20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启动内蒙古首个“城市大脑”,旨在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内在要求,大幅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全面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

城市大脑实践一生万物

呼和浩特城市大脑由一个城市大脑智能中枢,感知、数据、安全、“爱青城”App四个基础支撑体系,以及由此生成的N个应用组成,即“1+4+N”。2020年10月,呼和浩特智慧城市一期项目全面开工,在当地大力推动下,建设任务高效率完成,创造城市大脑建设的呼和浩特速度。下一步,呼和浩特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首先,把一期项目做深。在加快完善一期建设项目“智慧应用”试点的同时,从“点”上,把试点经验总结好,持续开发应用功能,不断挖掘应用效能;从“面”上,探索形成符合地区实际,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建设模式,逐步扩大应用试点范围。

其次,把二期项目做实。在一期建设基础上,扎实推进二期建设项目,初步确定12个项目+N个基于城市大脑的拓展应用。

再次,把智慧应用做优。坚持突出民生,更加精准开发民生应用,努力优化算法,简化操作流程,降低使用门槛。

智慧城市助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呼和浩特智慧旅游项目(一期)内容重点突出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有面对市民和游客服务的分时预约、慢直播、720°全景漫游、手绘地图、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金牌解说等功能;同时建设打造针对行业管理的文化旅游产业监测平台,还有服务决策的大数据分析平台。

“智慧文旅”系统功能优化、数据汇集和应用推广是一项长期坚持、深入推进的工作。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牢记服务广大市民、游客宗旨,尽最大努力将平台建好、用好、管好。服务能力建设,将有效提升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行业公共服务水平,简化服务流程,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便捷、高效、实用的生活以及出游服务平台。

如果把各个景区比喻为人的手脚,那么城市大脑智慧文旅要做的就是指挥协调。实现城市大脑功能,关键在于利用好数据资源。智慧旅游项目基于对呼和浩特市文化事业、旅游产业及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建设现状,通过“平台搭建、服务提升、品牌打造、科学决策、精准营销、文化传播、运营发展”等步骤,打造智慧文旅生态圈,达到用文化提升旅游层次,拓展旅游市场,用旅游传播文化精神,传承文化资源的发展目标。

目前大数据分析平台已收录44家4A景区详细信息、5000余名导游信息、3000余条文旅相关企业信息;统计1800万余条游客流量数据,可整体分析游客性别比例、年龄段比例、游客行程方式等多方面信息,通过多维度判断,有效帮助旅游管理部门精准掌握地区旅游的游客情况,为营销宣传、旅游品牌打造、调整旅游资源、节假日旅游预案、重点旅游景区推介提供数据支撑。

“一部手机游青城”微官网已完成4个试点景区金牌解说、手绘地图、720°全景、分时预约功能,2个试点景区闸机、票务系统、5G直播建设。用户通过微官网即可完成景区预约、门票核销、景区评论。与此同时,产业监测平台可通过用户行为,分析出景区受欢迎程度、游客数量、景区拥挤程度,为重点景区打造提供思路。网评分析可为管理部门提供宣传方向。旅游大数据有效提升协同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呼和浩特,及周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等地旅游服务、旅游营销、旅游管理、旅游创新等变革。

智慧城市能让数据在城市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其功能是为人民服务。基础硬件打造并不过时,可与数据建设并行。在景区、城市街区等地,卫生间清洁好用,适宜母亲哺乳、大人带幼儿、残障人士等,将更能体现城市公共服务的巧思和细心。细分群体的需求值得重视,便利出行,能切实提升获得感。景区实际感观,关系到口碑营销。游客舒心体验,能带来更多回头客,实现旅游产业良性循环。

高端建设更要精细管理、普惠运用

旅游业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受到较大冲击。近期,东北、华北等地出现疫情,为呼和浩特市旅游业复苏带来较为不利影响。在倡导就地过年、减少流动背景下,旅游业何时全面提振,尚有不确定因素。呼和浩特市旅游业基础条件要不断强化。以交通为例,提车不难停车难,早晚高峰堵半天。近年来,地铁1号线、2号线开通,对于堵车有缓解作用。然而,受到多年前城市规划布局等因素影响,城市扩容后交通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超长通勤时间,增加了碳排放压力,削弱了群众幸福感。

线上旅游与直播带货等产业可朝夕相伴。在淘宝等平台搜索“呼和浩特”,焙子、月饼、牛肉干等食品琳琅满目。当地流行的民族特色、草原文化、革命历史等文创产品,街头常见,网上新鲜。打造区域公共文化品牌,能让城市形象传播更远。呼和浩特市对于部分远方游客而言,蓝天白云绿地是优势,但某种程度上,成为刻板印象。文化旅游领域精耕细作,对自然景观加强保护,为文化形象赋能,衍生具体、可变现商品,能让城市财源滚滚来。疫情影响下,即使暂无“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亦可当地的商品请你买下来。

在民生领域,智慧城市建设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数据汇集和隐私保护要兼顾。电子支付等场景,人脸识别比数字密码“省事”只是表象。一旦发生人脸数据盗用情况,后果堪忧。日益普及的摄像头,其数据运行、保存都要强化监管。技术的双刃剑已经开始显现威力。智慧城市建设,要聪明,更要安全,为百姓打造暖心、放心城市。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立足转型发展,产业升级,以奶业等产业为核心,力求经济增速,民生增强,已有突破。值得注意的是,在群众密切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提升空间仍然存在。以呼和浩特房地产市场为例,集中整治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依然有部分群众无法获取不动产权证书,事关历史遗留问题,错综复杂。群众关心的,未必是在遣词造句上,城市是否“智慧”,而是在衣食住行等领域,权益能够实实在在得到更多保护。

网络边缘人、老年人等群体,需要更加精细化指引,融入智慧城市。目前,呼和浩特市地铁站等公共场合要求扫码入内。年轻人通常能够熟练进行手机操作,快速通行。对于部分不熟悉网络人士,拿出身份证,请工作人员将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事项逐个代为登记,并不快捷。智慧城市不应该仅仅为网络常客服务,更应该考虑到网络边缘群体。社会发展中,老龄化趋势已经显现。善待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部分老年人使用软件,不仅仅需要放大字体、简化操作,更要安全放心的网络环境。网络白发新手在漫天飞舞的信息世界中,真假莫辨,把伪科学、假消息奉为金科玉律,此类现象需要防范。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已在自身网络平台推广互动环节,就网民提出的疑问,探索真相。类似举动,值得智慧城市借鉴。从前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智慧城市除了基础硬件,也需要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给市民更加放心的消息总汇。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