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文旅产业同样“乘风破浪”

从全民战疫到复工复产,从“云端”自救到拥抱业态新纪元,从“十三五”到“十四五”……面对挑战与机遇共生、挫折与风口并存的剧烈转型期,苏州高新区以自然山水为基石,以历史人文为底色,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文旅产业同样“乘风破浪”。

XxjrxxC007019_20210202_CBMFN0A003.jpg

在江苏苏州高新区,一辆有轨电车从一片盛开的垂丝海棠旁驶过(2018年3月28日摄)。新华社发(徐志强 摄)

乡愁,在全域文旅间绵延

“兴来自唱渔家傲,不学吴娃荡桨歌”“棹郎野饭饱青菰,自唱吴歌入太湖”……古诗词中描绘的鱼米之乡风光如今成为苏州高新区石帆村的现实写照。

石帆村位于太湖边,原有居民640户,大多以渔业、农耕为生。眼下,苏州高新区旅游发展集团携手该村开展占地300亩的“渔乐·石帆里”规划建设,利用村里原有的小学、采矿厂、五金厂、原生态农田等,打造集民宿、休闲、文创于一体,融合田园特色的乡村民宿公共空间。

苏州高新区旅游发展集团党委书记顾俊发说,在这里,游客可以品味美食,欣赏工艺品,选购太湖农产品,还能参与农事体验和研学活动。

未来,像“渔乐·石帆里”这样的多元文旅载体将在苏州高新区“连点成片”,成为展示当地旅游风貌的重要窗口。

“我们还将开展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整合区内文化旅游资源,围绕沿运河、环阳山和临太湖三大区域,打造太湖大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带、大阳山山水休闲旅游带、京杭大运河文化休闲旅游带‘精彩三带’。”苏州高新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周晓明表示。

古韵,在业态转型中飞扬

姚涛家住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是一名地道的“绣二代”。2020年,在疫情倒逼下,她完成了从“绣娘”到“网红”的角色转变。

XxjrxxC007019_20210202_CBMFN0A004.png

姚涛与母亲一起刺绣。

2020年5月中旬,姚涛开始试水网络直播带货,成为一位镇湖刺绣带货主播。在直播中,她尝试把吴文化、苏式生活、绣娘日常等元素融入进来,吸引了不少对传统文化及刺绣技艺感兴趣的“铁粉”。

开播短短一个多月,姚涛直播间流量就从十几人次迅速增长到七八千人次,仅一幅精品花开富贵牡丹绣品的成交价格就达3000元以上。“原先以为直播带货是应对疫情的一种‘权宜’销售模式,几个月尝试下来,我觉得它可以为苏绣等传统技艺的发展传承提供新思路。”姚涛不无感慨地说。

业态转型促传统文化“朝气蓬勃”。顺势而为,苏州高新区的特色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呼之欲出。周晓明说,依托苏绣、缂丝、玉雕等区域特色传统工艺,以省级苏绣小镇建设为抓手,苏州高新区正全力打造以苏绣为代表的传统工艺产业集聚区。

创意,在产业涵养中激荡

苏州高新区近期与腾讯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打造腾讯首个长三角区域数字产业基地。双方将在苏州高新区阳山秀谷数字经济产业片区,建设数字产业中心、数字城市科创中心、AI产业应用中心、新文旅产业发展中心四个重量级产业“引擎”。腾讯集团则发挥其技术优势与生态资源优势,围绕数字经济、新基建、新科创、新文创等生态产业领域,带动相关产业投资100亿元,形成生态经济年产值200亿元。

产业布局先人一步,人才培养久久为功。以畅销长篇小说《金门十三子》引起关注的作家谢华伟是其中之一。

10多年来,谢华伟从苏州高新区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了《黄河古道》系列、《狩猎》系列、《诡秘档案》系列等作品,总销量达数百万册。谢华伟说,总投资超5亿元的《金门十三子》影视改编计划已启动,首部投资1500万元的网络电影也已投入制作,计划2021年底上线。

更多值得期待的蓝图在铺展。根据苏州高新区文旅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至2023年,该区将围绕数字文化产业、振兴特色工艺、文化旅游融合三大重点方向,开展文旅产业集聚提升行动、文旅产业主体培育行动、文旅产业数字赋能行动、“文化+”融合发展行动和文旅产业品牌打造行动等五个专项行动,实现文旅产业总收入翻番、规上文旅企业数量翻番。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姚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