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邓国胜:加强创新促进物业管理融入社区治理

新华财经北京2月5日电(李连敏)2月4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邓国胜在《城市社区治理调研——物业管理典型经验案例(2020)报告发布暨智库云研讨会上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使各级政府、居民甚至全社会认识到物业管理对增加社区韧性的重要价值,未来需通过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组织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等促进物业管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仅暴露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凸显物业管理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这次疫情让各级政府、社区居民甚至全社会认识到物业管理对增加社区韧性的重要价值。”邓国胜说,此前居民对物业公司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私人企业和提供私人物品的层次,但新冠肺炎疫情使居民发现物业公司与一般的私人企业有很大不同。如物业公司提供的产品比较多元,介于私人物品、准公共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对于社区居民每一个个体而言,没有独自选择物业公司的权利;物业公司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不仅有助于增进物业公司的价值,还有很大的溢出价值,既关系到社区的房产价值、社区的满意度,也关系到城市治理的水平。

邓国胜表示,未来需通过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组织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等促进物业管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首先,理念创新。如果仅仅将物业公司视为传统私人物品的提供者,物业公司的价值就很难被发掘,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作用也很难真正发挥。因此,各方需要认识到物业公司的特殊性,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利与责任。比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物业公司提供一些公共服务或准公共服务,需要认识到物业公司的特性,让其能享受更多的政策优惠。

其次,体制机制创新。调研中发现,目前很多地方通过打造基层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和社区的业委会、社区组织各方主体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举办联席会议,把物业公司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是纳入到决策层面参与社区治理的决策,成为社区治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未来体制机制层面也需要相应的创新和激励。

再次,组织模式创新。由于物业公司提供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在社区内带有一定的垄断性,物业公司的组织模式可以有多元化的选择。目前在部分地方已有组织模式的创新,比如物业公司注册为社会企业,而不是传统的私人企业,它是介于传统的私人企业和公益慈善组织之间的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因为这种社会企业属性的物业公司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的,更容易融入基层的社会治理,这可能是未来的方向之一。

最后,技术创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与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物业管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也需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并借助技术创新,提升物业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例如,碧桂园物业公司充分应用AI技术,提升物业服务水平。这也是物业公司未来更好地融入基层治理,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及智能服务非常好的一个技术手段。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董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