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探索贫困残疾人集中养护新机制

新华财经合肥2月19日电(记者陈先发 王菲)贫困残疾人群体是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最困难的特殊群体。破解这一特殊群体医、养、护综合保障难题,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大别山革命老区安徽省六安市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政府兜底方式,积极探索贫困残疾人群体社会化、组织化养护新路径,将医疗康复、机构养老与精准扶贫有机融合,通过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变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救助+医养结合+身心救助”多元保障转变,有效实现“养护一个人,脱贫一家人,解放一群人”。

养护一个人,脱贫一家人

粉墙黛瓦的三层宿舍楼、设施完备的康养中心、绿树环绕的小花园.....这里原先是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的一所闲置小学校园,经过完善消防安全设施、增加无障碍设施及康复设备器材等一系列适残化改造,如今这里成为六安市金安区特殊群体集中养护院。

养护院负责人邵子宏告诉记者,这里共有80张床位,目前入住了75名贫困残疾人员。除了16名专职护工负责照料入住人员的日常起居以外,镇卫生院还派驻了2名医护人员,专职为入住者提供基本医疗、肢体康复等服务,区级财政每月给予医护人员工资补助。

“老伴去世得早,过去在家吃喝拉撒全靠儿子照看,日子过得艰难。自从搬到这里,吃饭、洗澡等都有专职人员精心照顾,还有医生负责康复指导。现在儿子可以放心出去打工,日子有了奔头。”双腿残疾的毛坦厂镇李家冲村村民刘孝炉说。

让刘孝炉一家重新燃起生活希望的,是六安市开展的特困群体社会化、组织化集中养护工作。在六安市,目前类似这样的养护院已有42所。

2018年,六安市探索将特困供养对象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重度残疾人中符合条件的失能半失能人员纳入集中养护试点保障对象,对全市敬老院、闲置校园、老年公寓等资源进行摸排后,统筹规划布局,统一进行设施改造提升。在试点工作中,六安市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引入社会力量经营、开办集中养护机构,推动医、康、养、护有机融合。

“六安是大别山革命老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共有失能、半失能人员5414人。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农村贫困残疾人群体照料难养护难,以及因照护带来的家庭劳动力解放难等现实问题,成为脱贫攻坚中‘坚中之坚’‘困中之困’。”六安市副市长孙学龙说,提高贫困残疾群众的生活质量,必须在传统的政府兜底保障方式上有所创新突破。

多方协同 创新社会保障新机制

六安市民政局副局长曹文武介绍,六安市通过政府主导、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等方式,引入社会专业化机构运营,明确运营机构的职责,同时不断完善政府监管机制,加大信息化赋能,促进运营方在良性运转的同时,提升护理的精细化水平。

以“政府主导、多方协同、规范康养”为原则,六安市在全市范围有序推进贫困残疾人群体集中养护试点工作,在资金来源、运营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

对于自愿申请入住集中供养机构的人员,通过第三方社会评估机构,对其进行自理能力评估后,签订运营机构、监护人、乡镇政府三方协议,统筹分配床位,建立入住人员档案,规范管理。凡进入养护机构的贫困残疾群众,除个人承担每月400元的自费外,其余部分由民政部门以及区、乡两级财政承担,切实减轻贫困群众的经济负担。

刘孝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每个月的养护费用一共2200元,其中区政府承担了700元,镇政府承担500元,民政部门支付了600元护理补贴,自己只要掏400元就行了。

六安市结合扶贫兜底政策,统筹考虑保障人员护理需求和运营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确定养护机构收费标准(目前失能失智为2200元/人/月、半失能为1800元/人/月)。

“政府对我们很支持,前三年场地免租金,年终考核优秀,还会另外奖励一笔资金。目前机构已经进入了良性运营状态。”邵子宏告诉记者,“我们每天会通过智慧管理平台,将入住人员的健康状况及食堂配餐情况上传区民政局。同时,公共区域设置的视频摄像头也会将入住人员的日常生活情况实时上传。

六安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集中养护机构配备相应的医疗室、护理院,支持运营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做到小病不出院、大病及时转诊,助推形成治疗、康复训练、生活护理相结合的康养体系,让失能、失智人员活出希望和尊严。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六安市进一步结合前期试点工作经验,在城市新建小区提前规划布局养老助残空间,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兜底保障网。”在孙学龙看来,特困群体集中养护试点也为城乡养老破题积累了宝贵经验。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构建完善的兜底配套制度

现实中,残疾人群体脱贫后返贫风险大,家庭成员照护负担重。从根本上破解该群体医、养、护综合保障难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对于巩固脱贫成果具有重大意义。

受访基层干群反映,六安市地处大别山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地方财政收入不多。目前虽然试点工作初见成效,但是基层财政资金吃紧、护理人才短缺等问题对贫困残疾人群体的集中养护改革形成掣肘。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由于护理人员待遇普遍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以及职业成长空间受限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护理职业缺乏吸引力,机构护理人员普遍存在人员老化、缺乏专业技能等问题,长远看来这一短板严重制约了护理质量的稳步提升。

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以及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特殊困难群体的后续兜底保障以及生活质量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基层建议,完善顶层设计,加大护理专业人才队伍的系统建设,同时整合医保、就业、残联等各方资源,构建完善的兜底配套制度,确保贫困残疾群众脱贫不返贫,生活有质量。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程沥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