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完善市场机制,依托产业和消费扩大就业市场

新华财经北京3月12日电(分析师王欣蕾)就业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关注热点。《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2021年确定新增城镇就业的目标是1100万人以上。增加就业岗位、广开就业渠道是保就业促民生的基本思路。

一、增加就业岗位、广开就业渠道是保就业促民生的基本思路

市场唱主角,增加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广开就业新渠道是保就业的基本思路,经济发展新动能引领下,灵活就业方式已惠及两万多人。《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2021年确定新增城镇就业的目标是1100万人以上。2020年疫情中就业方式也出现了新变化,经济发展新动能包括网购、快递等行业逆势快速增长,带动了就业和传统产业发展。一方面继续鼓励增加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要广开灵活就业的渠道。对于一人打几份工的劳动者来说,应该享有社保补贴,潜在的职业伤害问题应用机制性手段来解决。

就业市场天花板取决于市场容量,扩大就业的根本方法在于释放市场经济活力。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贸易流通从而优化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市场经济对就业的承载力。“要素市场化改革”被视为“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之后供给侧改革的重大创新,疏通市场资源配置的阻梗,改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作为“推进改革开放、释放经济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但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一直偏慢,原因在于各方利益难以协调,政策界限还需厘清,配套规章出台仍待长期制度探索。至于促进外贸流通,政策要求优化对中小贸易企业的金融服务、利用好国家级展会的窗口机遇促进贸易交流合作,改善中小外贸企业的生存环境,提升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第三产业广开灵活就业的新渠道,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显著增强。互联网与每个行业相融都会衍生出来新的服务形态,“互联网+”生态不断扩大,新零售、直播电商、物流配送、在线教育、家居建材等行业发展迅猛,尤其是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的崛起直接带动了本地就业,也成为劳动者拓展兼职收入的主要来源,灵活的就业方式部分缓解了就业压力。另外,在算法和数据的驱动下,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个体劳动者的利益受到挤压。互联网通过算法优化、管理外移来压缩人力成本的市场竞争行为与个体劳动者就业增收的社会需求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矛盾。所以,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新渠道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是有上限的。

二、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业态升级紧密相联,就业工作分层推进

科技创新战略与高端人才就业紧密相连,符合国家“增加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的政策号召。《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大力建设科技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优化提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推动用人机制灵活化。可以推断,国家为推进重大创新领域的战略部署,对高端人才有持续性的需求,也将突破用人体制机制的桎梏。就业链条的上游是高校人才培养,随着国家对重大创新领域的持续性投入,对前沿创新学科的建设加速,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能增加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就业结构有可能会得到优化。

推进服务业繁荣发展与保就业促民生紧密相连,政策号召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面对持续扩大、日益多样化的下游需求,业态升级的迫切性较强,每一次业态创新都能催生对用人的新需求,带来就业市场的改变。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较强,是未来就业市场增长的看点。《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要求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物业等服务业。持续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与智慧社区、养老托育融合发展。加快完善养老、家政等服务标准,健全生活性服务业认证认可制度,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诚信化职业化发展。因此,生活性服务业的扩大将提升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带来职业发展的改变。

三、就业市场与内需相互制约,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存在难度

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始终受制于内需的变化。全面促进消费,一方面是消费能力,实际是收入增长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消费意愿的问题,这取决于是否敢于消费以及消费服务供给水平两个因素。由此可见,就业市场与消费市场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也是动态调整的过程。后疫情时期,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就业市场与生产生活一同有序增长。同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机会。在扩大投资中,促进结构调整创造就业机会以及提高就业弹性是重点。投资需求能否扩大最终取决于投资能否转化为消费。投资、消费与就业三者紧密相连,很难通过单一手段改变。

完善市场机制,依托产业和消费扩大就业市场.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范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