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加速都市圈布局 区域经济或现新增长极

新华财经乌鲁木齐3月19日电(记者郝玉)“十四五”时期,乌鲁木齐将打造“都市圈”,推进乌昌石经济一体化发展。这条消息自今年乌鲁木齐市两会公布后,引起城市周边“密友”关注,昌吉市、五家渠市等地陆续加入都市圈初期建设。业内认为,都市圈并不只是让中心城市变大,而是强化其辐射带动作用。可以预见,未来五年,伴随着人才、资金在乌鲁木齐周边集聚,区域经济增长或将出现新的增长极。

西部城市群酝酿新优势

部分专家认为,“十四五”期间,国内会有一个重要变化——城市向乡村延伸。眼下,国内多地发力建设现代化都市圈,酝酿区域竞争新优势。但对于乌鲁木齐来说,都市圈建设进入加速阶段早已有迹可循。

2004年,国务院批准《新疆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年)》,提出乌鲁木齐都市圈建设和战略规划。近些年,乌鲁木齐都市圈作为新疆规划绿洲城市群,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口援疆等系列政策下获得极大支持。受投资拉动,其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有所扩张,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从经济体量来看,乌鲁木齐经济实力在新疆城市中居于首位。2020年,乌鲁木齐GDP为3337.32亿元,比第二名昌吉州高出一倍多。

不过,这座城市已不再拘泥于区域和局部,而是越来越倾向且适应透过全球坐标找寻自身定位。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乌鲁木齐正在抓紧“五大中心”建设。医疗服务中心建设涉及的乌鲁木齐国际医院、友爱医院主体工程均已完工,科教文化中心正在建设中,中国-中亚科技合作中心加快成形,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新疆分中心建设也稳步推进。

值得关注的是,乌鲁木齐固定资产投资多来自疆外,自身补给力度不大;同时,随着乌鲁木齐周边城镇兴起形成产业集群,整合地区间各要素有利于提升整体竞争力。因此,乌鲁木齐都市圈经济发展空间潜力巨大,区域抱团发展是必由出路。

2025年都市圈实现“一小时”通勤

去年底,新疆明确在“十四五”时期将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培育乌鲁木齐都市圈。

乌鲁木齐都市圈以乌鲁木齐(兵团第十二师)为中心,带动昌吉、五家渠、阜康等城市同城化发展,加快构建一小时交通网络,辐射带动昌吉州其他县市、石河子、克拉玛依、吐鲁番、哈密等城市发展,提升乌昌两地综合竞争力。

作为我国向西开放前沿、“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乌鲁木齐是我国面向中亚地区人员、经贸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承载城市。

定义为“核心区”,考验的是城市对外通达能力。近年来,在全面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中,乌鲁木齐逐步完善城市道路、公路、铁路、航空等组成的立体大交通网,形成东联西出国际大通道,综合交通实力快速增长,为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在此基础上,借力打造“都市圈”,乌鲁木齐还将加快完善“两横、两纵、五环十五射”路网结构,在城市建成区进一步完善和加密不同等级的环路系统,承担快速环通以及辅助分流的交通功能;通过射线道路系统将环路串联,加强交通快速转换功能;主要射线道路与城际高速公路系统直接连接,从而实现“快速出城,均衡入城”的交通功能。

建设“都市圈”过程中,联系最为紧密的“圈友”昌吉州在加速交通互联互通基础上,还将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推动都市圈现代物流协同发展,构建产业联盟,推进园区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都市圈产业聚集区。

根据规划,到2025年,“乌鲁木齐都市圈”综合发展实力显著提升,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成为天山北坡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支撑,基本实现出行交通圈全疆主要城市“两小时”通达,都市圈“一小时”通勤。

明确各城市职能 优化营商环境

业内认为,从行政区划体制整合角度看,乌鲁木齐都市圈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议从如下方面促进科学发展:

明确各城市职能。地方政府应更多承担经济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职能,规避直接干预经济行为,把更多精力放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发展住房、医疗、教育等公益性事业;适应全球化发展战略,政府在上述领域加强与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合作广度和深度,吸引投资、扩大就业,推动都市圈整体发展,促进城市之间经济发展良性互动,避免在开发区建设等方面恶性竞争。

同时,乌鲁木齐都市圈的城市发展问题主要产生于行政区划的分割,通过行政区划重组,打破行政区划隔离状态,达到自然区、经济区和行政区一致。因此,对乌鲁木齐都市圈行政区划调整要建立在合理论证基础上,综合多方面情况确定不同方案,组织各部门和科研单位充分论证,最大限度保证区划调整的合理性和长期性,利用行政手段扩大中心城市管辖范围和幅度,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利于以中心城市为主的生产合理布局,带动周围地区共同发展,促进都市圈发展。

建立有利于都市圈发展的投资及人口流动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建设投融资是多渠道的,包括财政性资金、银行信贷资金、企业资本和私人资本等,可积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各地政府充分发挥市场主导资源配置趋势,去除政策壁垒,鼓励企业扩大自主投资决策地域范围,大力进行合作,经济发展实现多赢。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程沥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