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上海近郊区“网红村庄”打造有效衔接样板

新华财经上海3月22日电(记者郭慕清)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到有效衔接需要哪些着力点?又该如何系统解决农村发展中面临的金融、人才、土地三大难题?

距离市区40公里的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是上海近郊区出名的“网红村庄”,村党总支书记秦瑛给出了答案:三产融合、城乡融合,他们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了村集体收入增长和村民就业发展的可持续。

可以说,吴房村的蝶变之路,不仅是乡土韵味的提炼、城乡品质的提速,更形成了一个高质量、高颜值的乡村振兴发展样板。

“老产业+新思路”:打造粉墙黛瓦下的“黄桃IP”

上世纪90年代,青村镇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黄桃之乡”。

在该镇西南部的吴房村,曾经面临着多重困境——“人老、地老、树老”。黄桃树“超龄服役”,土地板结贫瘠,种桃人也变成了五六十岁的老人。奉贤黄桃这张乡村名片该怎么继续做大做强,成了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老产业需要发展新思路。上海国盛集团与政府、社会资本合作,共同在吴房村成立了思尔腾乡村振兴综合运营平台(下文简称“思尔腾”),组建长三角乡村振兴基金,通过“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基金+基地+智库”的运作路径,实现“农区-园区-镇区”联动,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青村镇党委书记陈建国介绍,通过企业化运营,吴房村逐渐形成了“黄桃+IP”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开发文创IP以及活动周边产品,还发展了总部经济;此外,吴房村还与上海农科院合作,推广黄桃种植集中化管理,延伸黄桃生产链,建设果汁、果酒深加工产业中心等,这些探索都取得了丰硕发展成果。

思尔腾公司总经理袁可可告诉记者,如今的吴房村,不仅有“吴房有桃”的农产品及衍生品的品牌体系,包括黄桃鲜果、罐头、汽水、米露,以及手工艺品及制造类产品等;这里还成了上海的“世外桃源”,还生产了很多“网红”文创产品,例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游园惊梦”等,都很受欢迎。

“黄桃”不言,下自成蹊。

正如秦瑛所说,吴房村的“黄桃经”,销售量里藏的是脱贫致富的账目,更有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老宅地+新改造”:做产业孵化的“庄园基地”

吴房村,有三百多年历史,曾经处处是老宅、老树,还有留守老人,街道房屋都透露着一丝丝斑驳和沧桑。

经过三年多的重塑,如今彻底大变样。此时恰逢春日,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一步一景,家家户户门口一排排桃树正萌发新芽,绽花吐蕊,甚是美丽。

吴房村的重塑,是奉贤乡村改造理念的一个缩影。

奉贤区委书记庄木弟说:“在乡村改造中,不仅要有能看得见的发展,也不能忘记了乡愁,我们以‘十字水街、田字绿廊,九宫格里看天下,一朝梦回五千年’为发展意向,恢复‘三分灰、七分白’的建筑色彩,保留古树、古桥、古建筑、古村落,不仅体现一川烟雨、万家灯火的江南特色,更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握手、古朴与时尚对话。”

回忆起吴房村的蜕变,秦瑛介绍,吴房村通过农民闲置房屋的流转、部分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生态环境改造腾出了发展的空间,同时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曾经的村居危房被改建成了粉墙黛瓦的江南庭院,浑浊零乱的小河浜打通梳理后清澈了不少,在这里,小到一盏路灯,大到“桃源吴房十景”的规划都源自于中国美术学院师生们的精心设计。

环境日益改善,发展也不能落下。

2018年,奉贤在对吴房村三产融合、城乡融合的发展潜力充分评估后,决定突出吴房村在产业孵化“庄园基地”作用,为乡村血脉产业提供温床和发源地,让农村资源真正变成“金饭碗”。

同时,吴房村聚焦宅基地、承包地、集体建设用地“三地”,在村民自愿选择的基础上,试点宅基地确权从“户”到“人”,创新实施把宅基地权益转化为物业和经营性产权,积极推动农村资产资源入市,引导城市生产要素入乡,以带动发展。

经过三年多的改造和孵化,吴房村以 “产业兴旺”为核心,在一二三产融合基础上,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农创文旅、亲子研学、智能制造、医疗康养等行业企业入驻。数据显示,2018年实现纳税1091万元,2019年纳税5502万元,净增4411万元,2020年度纳税1.007亿元,新增税收4568万元。

“老村庄+新村民”: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

从曾经破旧不堪、无人问津,到如今白墙灰瓦、小桥流水,吴房村光鲜整洁的外表、蓬勃发展的产业,青年人的入驻给这座村庄注入了活力与生命力。

董浩楠来自云南昆明,2019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吴房村,加入思尔腾,投身到了美丽乡村现代化建设中。

董浩楠认为,青年归乡并非做“传统农民”,不是简单去下地干活,青年做乡村振兴,要思考自己真正能做什么,要运用自身所学专业和创新思维,探索出一个个助力乡村发展的新模式,并带着可复制的经验建设乡村。

“我们把吴房村的传统产业黄桃,融入第二产业,做产品深加工,将其变成带商标和品牌的果汁汽水、啤酒等,通过直播和电商拓宽销售渠道;同时,还延伸到第三产业,做桃源旅游等,就这样,通过市场化运作,把农村建设为具有乡村风貌的‘城市’,为乡村发展注入灵魂。” 董浩楠说。

如今,通过专业公司市场化运作,吴房村的村民放下了握了几十年的锄头,将农田流转至村集体进行统一种植管理,并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化、品牌化的手段实现传统种植农业的附加值提升,丰盈了自己的“钱袋子”。

年轻人让老村庄焕发新机。思尔腾公司董事长石强介绍,在思尔腾有一群像董浩楠这样的年轻人,他们虽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但都对乡村振兴充满热情。目前引进“新村民”141人,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很多都是“95后”,“新村民”带动村民们就业,将大美青春书写在美丽乡村热土上,让乡村充满了活力。

据悉,在上海长三角乡村振兴人才发展中心的支持下,思尔腾还成立了思尔腾学院,培养企业投资、运营、设计、财务等不同类型人才的同时,对外开展技术培训、干部培训,输出吴房村特色的乡村振兴服务理念,推动人才可持续性发展。

“老村庄”来了“新村民”,寻找致富之路,也探索了基层治理新模式。“在农村发展中,要积极寻找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最佳结合点,引进‘新村民’,让传统农民成为职业农民、市民,让农业成为发展的底色、亮色,才能农村成为‘都市里的乡村、乡村里的都市’,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庄木弟如是说。(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李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