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落实五级河湖长制守护“中华水塔”

新华财经西宁3月23日电(记者王金金)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记者日前了解到,青海省扎实推进河湖长制“有名”“有实”“有能”,“中华水塔”地区河湖管理、保护、治理成效初显。

万名高原群众守护“中华水塔”

水利部门测算,“中华水塔”地区占青海省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包括长江、澜沧江在青海省境内部分,以及黄河龙羊峡以上流域,600亿立方米清洁水从这里奔流而下,哺育了全国三分之二的人口。

2017年5月以来,青海省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湖长体系,明确划定“中华水塔”湖泊、河流的管理范围。由此,“中华水塔”范围内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都有了专属的管护员。

青海省水利厅河湖管理处处长程鹏说:“河湖长制的实施在地广人稀的青海连起了河湖管护网络,各级河湖长、基层管护员都有各自的分工、职责,消除了管护盲区。”

青海省水利厅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青海全省共有5925名河湖长,16263名河湖管护员,其中12070名管护员专门巡护江源河湖环境,守护“中华水塔”。

除了管护员,在部分河流湖泊,还有群众自发当起了义务监督员。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黄河一级支流隆务河自南向北穿城而过。“隆务河是母亲河,不允许有人来伤害她。”74岁的同仁市隆务镇唯哇村义务监督员洛桑,每天坚持在隆务河边巡护3次。“只要身体允许,我可以一直守下去。”洛桑说。

“依托河湖长制,青海省内河湖实现了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程鹏说,政府依托河湖长制办公室工作平台,统筹督导解决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等问题,2020年整治了401项河湖“四乱”问题和315项历史遗留涉河违规建设问题,乱占、乱堆等突出问题同比下降63%。

2020年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青海省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环境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的比例达94.7%,长江水质、澜沧江出境水质稳定在Ⅰ类,黄河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已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

三大举措促进河湖长制落地

记者调研了解到,青海省通过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促进河湖长制在当地有效落地:

一是省级规范事权抓监管。据程鹏介绍,为落实好河湖长制工作,青海省首先梳理分析了多年来河湖管理工作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结合“放管服”改革,省级依法收回省管河道管理范围内工程建设方案审批、河道采砂许可两项行政审批事项,并对工作流程、办事指南等进行修订优化,提升服务效能。

此外,青海省水利厅厘清市(州)、县(市、区、行委)管河道管理范围内洪水影响评价类行政审批权限,提出强化规范审批监管的指导意见,防止未批先建、批价不符、非法采砂等问题发生。

二是基层强化落实促监督。在青海省主要河流、湖泊旁,都能看到一个醒目的河长湖长公示牌,上面明确标注河长湖长姓名、职务、职责、监督电话、管护目标,以及河湖长制微信公众号二维码。黄南州水利局相关工作人员说,公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及时反映相关情况,每条河流、每个湖泊、每座水库的管护责任都能够追溯到人,河湖管理接受来自全社会的监督。

而在行政工作执政效能监管方面,青海省围绕重要工作、重大事项、重点问题,对下级河湖长“一对一”督办促落实,各级河湖长全年累计巡查河湖1.81万人次。水行政部门以“四不两直”方式(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暗查暗访,向地区总河湖长致信催办、当面交办、推动落实。

三是河长制+生态管护。记者了解到,为在节约财政开支的同时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青海省积极探索“河湖管护员+公益性岗位”,充分吸纳当地原有的生态管护员与护林员作为河湖管护员,河湖管护员按照公益性岗位发放工资,每月可增收1500元至1800元。

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热情村二社牧民才仁尼玛,是澜沧江源头的一名生态管护员。“守着这片山水本身就很有意义。”才仁尼玛说,当上生态管护员不仅给他带来了每月1800元的稳定收入,也有了更多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的机会。

多方期盼更多力量参与河湖治理

在河湖长制推进下,青海省水治理成效初显。但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河道河岸内难以实现垃圾、污染物的“零排放”,也有基层干部反映,河湖卫生整治、巡查需要大量人力,水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管护设施设备购置需要物力、财力支撑,基层在实际行政管理中捉襟见肘。

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河流沿线区域协作联动较少,部门地区联合执法还需强化;二是综合系统治理有差距,各地区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作进展和成效不平衡;三是流域基础设施有短板,防洪减灾、城乡污水及垃圾处理、水环境监测预警等软硬件设施体系不完善。

为此,程鹏等多位受访基层干部建议,在统筹人力资源方面,应加大对基层河湖长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同时,开展水利、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调动全社会力量,提高河湖治理能力。在设施建设和河湖空间规划方面,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岸线分区管控,统筹推进防洪减灾、水生态建设工程,补齐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此外,也有基层干部提出应适时将乱丢垃圾、偷倒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中,从制度上对个人行为进行约束,确保江河安澜。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