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需从哪些方面发力

新华财经重庆4月6日电(记者王松涛)近年来,各地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为统揽,将发展智慧农业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应用模式,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以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智慧农业已经成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将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影响智慧农业发展的短板和问题

重庆市人大代表、农艺师龚举品认为,智慧农业发展主要存在三方面短板,一是关键技术欠缺。农业生产是智慧农业应用的关键领域,当前农业感知设备的精度、稳定性和适用性上还存在很大瓶颈,无法满足农业物联网应用需求。二是智慧应用方面较为欠缺。广大农村的信息化水平依然不高,难以实现人、产品、机器的有效应用和对接。三是规模标准欠缺。智慧农业发展的前提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中西部地区山地、丘陵农业经营规模以农户单独生产为主,小规模化农业生产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户难以采用先进的技术。

龚举品说,智慧农业发展还受到三方面因素制约,一是山地特征制约。复杂的山地特征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大型农业机械难以进入,现代农业氛围难以形成。二是人才匮乏制约。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构成的“三留社会”,农村人才流失很大,一些地方甚至到了田地无人耕种、果蔬无人采摘的地步。三是受商品交易不充分的制约。即使物产丰富,资源富集,农产品种类齐、品质好。但是农业内向型、自给型特征突出,农产品商品率极低。

智慧农业发展要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

重庆在探索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智慧农业创新行动,提升农业农村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方面主要的举措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是强化智慧农业发展顶层设计。重庆印发《重庆市智慧农业发展实施方案(试行)》,对实施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进行了全面规划,明确未来几年市级统筹的12个重点工程项目清单。还调研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情况,研究制定《重庆市数字乡村发展指导意见》和《重庆市“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施方案》,强化顶层设计。

二是夯实农村信息基础建设。以推进电信普遍服务和“互联网小镇”建设为着力点,强化农业农村信息基础建设,拓展益农信息社功能,探索“桥梁+码头”运营模式,构建线上线下为一体、生产生活全覆盖的信息进村入户综合服务平台。按照“政府+运营商+服务商”模式,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信息需求为落脚点,着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益农信息社上万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三是实施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加强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加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水平。以着力提升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智能化水平为抓手,加大新增农业生产智能化试验示范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物联网综合运用试验示范点370个,全市种植业综合应用物联网生产769万亩,占比19.5%;智能化畜禽养殖2417万只,占比4.5%。

四是着力提升农产品网销能力。在引导农产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上下功夫,大力拓展农产品电商流通和销售渠道。与阿里、京东、抖音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和新媒体合作,利用“6.18”“11.11”等重要电商节日,推动农产品上行,推动全市34个区县的3000余款特色农产品入驻“巴味渝珍”电商平台。

五是搭建应用平台。依托全市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和可视化等技术,构建全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管理决策支持技术体系,为市场预警、政策评估、监管执法、资源管理、舆情分析、乡村治理等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按照政务信息系统应迁尽迁要求,推进农业村系统信息资源整合。编制11类数据资源、243个信息项、4897个指标项,建成资源库10个、整合数据8200万条,建成全市三农大数据平台。

重庆还利用卫星遥感、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种植、畜牧和特色农产品各产业数字地图,逐步形成全市农业数字一张图,通过对农业资源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进行感知、诊断、决策,实现全市农业生产精准指导。同时,加大单品种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农产品单品种质量安全可追溯、全产业链环节实时监测预警的数据采集体系,满足生产经营主体与农户数据信息需求,改进政府监管服务方式。

六是加紧农业人才培养。坚持“分类、分层和模块化培训”,强化信息化手段应用,围绕产业抓培育,宣传发动和摸底调查,组织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础的农民报名参加培育。根据主导和优势特色产业建立培育对象库,推进职业农民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开设“云上智农”APP和“农业农村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报系统”应用培训课程,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农业经理人培养、现代创业创新青年培养和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等计划,强化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科学发展,着力解决经营人才匮乏、技术落地难等问题。

找准智慧农业发展的着力点:投入、人才、平台和数据

发展智慧农业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培育、发展和成熟的过程,龚举品等业内人士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在投入方面,政府要持续给予财政支持,建立、健全农业物联网相关产品和装备补贴,鼓励电信运营商、IT涉农企业、科研院校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合力推进智能农业发展。

二、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拓宽培训渠道,开展多形式、经常性的职业教育培训,扩大农民培训规模。重点培养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科技示范户,鼓励和支持有文化新生代农民工子承父业,通过补助和贷款支持、鼓励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农民后代、转业退伍军人返乡创业。

三、在应用平台建设方面,重点开展智慧农业试验区、云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智慧农机、智慧畜牧、智慧灌溉及农业生产综合服务体系等建设工程,开展集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应用集成、智能分析与展示于一体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应用工程建设,推进农业大数据在精准生产、质量监管、态势感知、综合分析、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等领域的智慧应用。

四、在数据资源方面,要进一步整合各类生产、市场、加工、科教、监管执法和政务服务等领域数据,实现农业数据资源的建设规划、数据标准、基础平台、门户入口、地图遥感资源、安全管理的“六统一”。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