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数字赋能 助力“三农”转型升级

新华财经南京4月12日电(记者朱程)近年来,经济大省江苏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农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农村面貌发生巨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江苏加快数字化赋能,积极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村治理、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助力传统农民向“新农人”转型。

“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提振乡村治理水平

江苏城乡协同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十三五”末,江苏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31万元和2.42万元。尤其是苏南地区,一大批农村凭借改革开放东风,早早开启高水平小康探索步伐。将城市数字化基层治理的最新方案覆盖到农村地区,江苏有条件、有需求、有动力。

2020年,江苏出台《江苏省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办法》,专章阐述“网格联动和信息化”,提出设区的市、县(市、区)网格化机构应当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按照全省统一的数据、功能标准建设网格化社会治理智能应用平台。江苏还印发《关于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加快信息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度融合,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批地区先行探索。在苏州市张家港市永联村,发达的第二产业已经令村容村貌发生巨大改变。高大住宅楼与精巧小洋房令初来乍到的人有种置身于城市小区的错觉。也正是这样巨大的改变,令永联村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的基层治理更多是靠村干部、乡贤‘人治’,如今大家‘洗脚上楼’,治理也要向制度化、常态化转型。”永联村党委委员、经济合作社副社长蒋志兵说。

近年来,张家港建设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联动指挥平台,上线运行“联动张家港”客户端,实现市联动中心、镇分中心、村(社区)工作站三级平台及移动终端一网融合、一体运行,精准开展网格服务,满足群众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平台引入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实现视频监控探头全时段自动巡检、自动抓取城市管理违规行为、自动生成案卷,形成大受理、大分析、大联动、大智慧、大服务、大考核的社会治理制度化体系。

记者通过后台系统看到,当网格员发现问题并上报后,工作人员会根据其关键词等信息将问题分派到相关部门,还会及时发布整个处理的过程和结果。“过去出了问题往往找相关部门都要找半天,现在综合治理,效率高多了。”永联村网格员陆卫红说。

目前,江苏正瞄准2025年“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日趋完善,信息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作用更加显著,数字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目标发力。

“互联网+”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江苏是种粮大省,在经济作物种植、水产养殖等领域也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江苏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推动“互联网+农业”高质量发展。

大闸蟹,江苏著名特色农产品之一,虽然经济价值高,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小觑。近年来,江苏加快拆围网、保水质工作,倒逼大闸蟹养殖提质增效。在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的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精巧的规划设计和数字化的大脑令人印象深刻。

在这个位于太湖畔的示范园区内,空间被规划成扣蟹池、成蟹池、净化池等多个片区,蟹塘里使用过的废水,经过矮苦草、伊乐藻以及螺蛳、鲢鱼、鲤鱼等水生动植物净化后,会被循环使用。同时,分布在各个区域内的微型水质监测系统会实时监测水体中的含氧量、酸碱度等信息,并结合后台模型定期出具水质分析报告。如遇特殊情况,系统则会及时发出预警,指导人工干预。

“目前,我们核心区4225亩,年产成蟹220多吨。由于质量好、产量高,诸多蟹池一直处于‘一池难求’状态。”该园区负责人说。

现代信息技术不单助力精细化农业生产,一批农业托管的新模式、新业态也随之产生。在盐城市射阳县为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鹏给记者展示了一条自己设计制造的育秧流水线。从种子准备阶段的浸种、脱水,到播种阶段的上盘、上土等全过程,均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和智能化管理。“过去育秧播种是看天吃饭,我们的新技术让农民朋友只要提前三天打电话预约,就能确保均匀催芽、整齐出芽。”

数据加力,让农业生产更给力。截至“十三五”末,江苏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0%,粮食年产量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新技术赋能催生“新农人”

农村基层治理与农业生产的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农民群体的“触网升级”也在加速。在江苏,越来越多“新农人”拿起手机、无人机等新农具,干起了直播带货、航飞喷洒等新农活。

在宿迁市沭阳县扎下镇艺森园盆景旅游基地,一过中午,巨大的温室大棚里就会持续涌进一批批年轻主播。他们手拿手机,边走边拍边介绍,每当推销出一盆盆景,就将它放入身后的手推车当中,待到直播结束再一起结算、寄送。

“我们把大棚变成‘直播超市’对主播免费开放,并专门开辟直播间供夜间直播。热闹的时候,有上百名主播一同开播。目前,我司通过直播售出的盆景已占到了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该基地负责人胡道中说。

如今,沭阳县的花卉直播销售额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平均每秒就有10.87件快递从沭阳发往全国各地。

新技术催生的“新农人”不仅活跃在销售环节。同样是在沭阳县,有一支特殊的无人机植保队伍。它采用公司化运作,由某无人机企业提供无人机设备和对应的技术服务,植保公司则负责招募飞手,推广市场。

“无人机植保是一年四季的,所以我们重点招募农机手,他们农忙后通过公司培训,就可以进行作业,一般一人一年能赚2万元。”沭阳县利民农机有限公司嗨森植保沭阳运营中心总经理王寅说。目前该公司拥有20多位兼职飞手,春耕时节,他们分成多个班组穿梭于沭阳县的各个乡村。平均每个班组每天可以作业300~500亩,平均下来一亩地收费5元左右。而人工作业一个人一天就10亩地,收费要100元。“无人机洒得又快又均匀,我们公司已经用了3年。”江苏欢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汉平说。

越来越多掌握新技术,拥有新视野的新农人反过来也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在南京溧水区深能南控“植物工厂”内,由计算机精准控制温湿度等环境要素种植出来的蔬菜具有高营养、无农残、无重金属残留、免洗等特点。“我们采用立体栽培,高效利用生产空间,每天可生产新鲜绿叶蔬菜250公斤,年产量可达91吨,是常规露地生产的30倍。”该工厂相关负责人说。

江苏“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将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同时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切实提升农民就业质量、农民创业能力、农业经营效益,加快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程沥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