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需“三向发力”

新华财经北京4月13日(王敏杰)近年来,党中央明确要求以数字化为抓手推进乡村治理向现代化转型,多个省份积极探索以数字化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路径初见成效。专家建议,可从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发挥科技企业作用以及着力培养农村数字化人才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进实施乡村治理数字化。

政策扶持、项目助力  数字化探索稳步推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均明确提出数字乡村建设的任务内容。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形成乡村振兴新动能。2020年7月,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在全国117个县(市、区)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促进信息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补齐乡村治理的信息化短板。

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指出,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是进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数字乡村的建设延续网络扶贫的相关工作内容,全力推动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浙江、河北、江苏、山东、湖南、广东等22个省份也相继出台与乡村治理数字化相关政策。如江苏印发《关于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广东出台《广东省贯彻落实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广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试点实施方案》,云南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河北印发《河北省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方案》等。

与此同时,一批批合作项目也纷纷落地。2020年4月以来,农业农村部先后与腾讯公司、中国电信集团、阿里巴巴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拓展信息技术在乡村治理实践中的运用,共同推进乡村治理、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数字化。

据不完全统计,浙江、北京、江苏、重庆等多个省市都与高科技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共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

高效治理、广泛监督  数字化成效不断凸显

各地充分运用数字化,围绕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治理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成效不断凸显。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数字化乡村治理在助力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是助力政府服务更加高效便捷。通过数字化技术,各地将党建、自治、德治、法治、平安乡村建设等搬上电子化平台,改变了以往平面化、低效率的治理模式,提高了治理效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将“互联网+党建”嵌入乡村治理,建成智慧党建可视化系统,可实现声画点对点的实时传播,具有教育培训、在线指导、可视监督、视频会议等多项功能。

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借助“腾讯为村”平台的“议事厅”功能,避免村民一言不合就起纠纷,实现相互包容和理解。

江苏省徐州市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创新群防群治模式,深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模式,通过警务大数据和基层社会治理大数据的融合汇聚、比对分析和精准滴灌,为一线防控提供扁平、高效的数据赋能服务。

湖北恩施州巴东县将企业办事审批、百姓办事线上审核等便民服务搬上钉钉,让政务沟通更高效,实现通知、分解、反馈的工作闭环。

二是推动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电子村务”平台、村务微信公众号等,具有推送信息量更大、关注度更高、公开范围更广等优点,方便村民随时随地关注村务。数字化治理以“互联网+村务”为载体,拓宽群众知情渠道,使村民与村务“面对面”、零距离,让党组织及时了解群众的服务需求,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升村民的幸福感。

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侯志阳认为,数字乡村要求乡村党务、村务、财务等公共事务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这有利于增进群众对基层干部的信任,构建和谐干群关系。

三是助推了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中国电信“村村享”平台推出乡村“大喇叭”一键喊话功能,村支书和宣传员通过智能手机即时喊话,可以实现“大喇叭”即时发送,有利于加大宣传频次,加强宣传覆盖率,更好地助力疫情防控。累计服务甘肃、青海、陕西、云南、安徽、湖北、江西、浙江、山东、福建等10省。

除“村村享”外,多地还启动当地智慧乡村信息平台,利用布点到村的智能监测站,构建乡村疫情防控管理系统,全天候、全方位、全场景监测乡村疫情防控情况。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数字乡村建设在支撑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以及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三农”信息化服务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方面都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补短板、市场化、育人才  数字化治理落地见效还需“三向发力”

专家认为,数字化助推乡村治理还需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弥合数字鸿沟。随着政企数字化合作的深入,各地农村数字基建投入不断加大,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相较于城镇地区而言,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与数字经济发展依然存在着基础设施、应用服务、数字技能等多方面的短板,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今年3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6.3%,城镇地区为76.5%,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虽然比去年缩小5.9个百分点,但仍然相差30.2个百分点。

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着力提升农村“新基建”发展速度,在农村地区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积极引入信息化主流技术,筑牢数字乡村的发展基础。完善农村地区与新技术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助理研究员殷浩栋建议,继续大力推行“宽带中国”行动计划,加快5G、千兆光纤、卫星4G等网络基础设施在部分有条件、有需求的农村地区布设,建设更为稳定高速的农村教育专网、医疗专网,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的效用。

二是发挥科技企业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作为主要市场主体的现代化科技企业大有可为。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提出,要鼓励现代化科技企业下乡去,增强脱贫地区发展活力和后劲,同时,科技企业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为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贡献一份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五四村党总支书记孙国文认为,数字乡村建设一味地靠政府投入是难以为继的。“应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为市场主体提供较优的营商环境,注入市场运营的思维模式,构建新型的村企合作关系。”

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董事长卢庆国建议,国家财政要通过资金杠杆作用,吸引现代化科技企业、工商资本到乡村地区投资和持续发展。

三是培养农村数字化人才。应结合乡村人才振兴,加大数字乡村复合人才的培养,支持数字乡村创新创业,推动数字乡村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认为,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数字化水平和能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人才下乡,多渠道、多形式地推动他们广泛参与数字乡村建设;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农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广大农民数字化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数字化水平和能力,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程沥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