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自贸区四周年:以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

新华财经沈阳4月16日电(记者李宇佳)全面完成首批123项改革创新试点任务、12项“辽字号”制度创新经验全国推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自2017年4月挂牌成立以来,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突出辽宁特色为重点,不断积蓄改革开放动能,四年累计新增注册企业6.3万户,新增注册资本6300亿元。

推动知识产权服务创新

知识产权工作是自贸区重要的制度创新领域之一,也是国际经贸中的关注重点,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都对知识产权方面进行了规定。而推动知识产权服务创新正是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保护知识产权的有力抓手。

据了解,沈阳片区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局负责知识产权服务创新,建设自贸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专利、商标、版权、原产地地理标志的信息发布、信息查询、知识产权申报等;同时制定了促进科技创新发展若干政策,与沈阳市检察院、沈阳高新区检察院共同建设“检察蓝护航创业者”法律服务站,为创业者和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服务。

在国家和省、市知识产权局大力支持下,今年初,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沈阳片区批准设立商标业务受理窗口,为申请人提供“一对一”“面对面”和“直通车”服务,申请人可就近在沈阳片区受理窗口递交申请材料。自今年2月初运行以来,该窗口2个月累计受理商标注册、变更、转让等相关申请业务152件,接待咨询136人次。

知识产权服务创新也带动了高新产业集聚,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目前,沈阳片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91家,是成立时的15倍,拥有知识产权数量3013件;创新载体加速集聚,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2家,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家;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研发投入6亿元,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33项;东软集团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称号、中国专利优秀奖和国家知识产权“贯标”认证,沈飞民机和东宝海星等企业获辽宁省专利三等奖。

与此同时,沈阳片区也聚焦航空制造、金融服务、跨境电商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试验,四年来累计形成4项国家级创新经验、55项全省复制推广创新经验,有力推动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2020年全口径税收、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贸易额分别是成立时的3.9倍、3.8倍和2.4倍,今年一季度全口径税收同比增长49.7%。

沈阳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知非表示,下一步沈阳片区将强化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建设,在片区设立自贸区法庭,侧重知识产权案件一审工作;进一步拓展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引进国内知名知识产权咨询运营机构,建设集科技创新孵化、知识产权运营、国际技术转移等于一体的知识产权多功能综合运营服务平台,提升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效能。

改革对接产业升级

从多点创新到制度集成、从成果显现到系统供给,自挂牌以来,辽宁自贸区大连片区经历了创新发展的四个阶段,始终坚持“企业为本、创新为魂”,将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有效对接,推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连片区全面推行“审批无障碍、监管不干扰”创新模式,推出了主体资格行政确认制、“法人空间”、经营资格告知承诺制、“24小时”网上审批等创新举措,实现了企业注册秒批”、项目“拿地即开工”。四年来,大连片区累计新增注册企业3.4万家,是获批前的5.2倍。

与此同时,大连片区积极谋划“老、原、新”三篇大文章,通过推出“委内加工”监管等系列创新模式,使只能做对外出口业务的大连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由单一国外市场转型进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对比片区成立之前,2020年海尔冰箱的产量增长了3倍;通过不断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2020年大连片区主要大宗商品交易和吞吐量在疫情影响下仍实现逆势增长;通过率先布局高端前沿产业,目前占地30万平方米的氢能产业园已经开始建设,国内首座“油气氢电非”五位一体综合能源服务站已投入运营,辽宁省首批1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已在片区正式上线。

产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保障。大连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廖晓东表示,片区通过法定机构改革,人员压缩一半以上,平均年龄降低11岁,同时打破身份界限,全员实行聘用制,绩效与薪酬直接挂钩。新机构成立后,每周至少推出一项制度创新举措,至少一个项目落地或开工建设。今年一季度,大连片区新增注册企业1508家,同比增长20%;完成一般预算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14.1%。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大连片区将不断推出首创性、集成性、系统性制度供给,持续完善壮大八大主导产业链,加快培育氢能、干细胞等新兴产业链;聚焦“五自由一便利”,着力建设RCEP产业合作示范区和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发挥辽宁振兴引领作用。

打造营商环境品牌

推进“易办电”供电服务改革,平均为企业节约办事时间超过40天,临时用电成本压缩55%;开展易制毒化学品海陆联运“1234”服务模式,首家试点企业一年内降低成本600多万元;优化“智能水尺计重”新模式,平均每船次压缩流程时限两个小时,船舶滞期费用从平均3.2万美元降低到了1.8万美元……在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的制度创新正在惠及广大市场主体。

为加大服务企业力度,营口海关推出首问负责、一次告知、限时办结三项制度,派驻邮检科、综保监管科两个科室入驻营口片区和综保区,在片区企业海关注册与备案环节实施一口受理和立等可取、许可现场一次验核三项制度创新;并通过推行“云签发”系统、认证企业容缺候补等便捷模式,积极帮扶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提高通关速度。

为节约企业办税成本,营口市税务局将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审核流程由原来的市、区两级税务部门办结改为现在的区局税务机关一级办结,极大地提升了审批速度;同时选择电子方式办理退库,真正实现退库无纸化,使片区外贸企业办理出口退税由过去的10个工作日缩短为2个工作日,有力促进片区外贸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营商环境建设无休止符,永远在路上。营口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东表示,目前营口片区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经历了从满足企业需求向以问题为导向的过渡,随着全省推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营商环境建设也向更高层面迈进。2021年,营口片区将以市场主体感受度为切入点,致力打造“马上行、自在营”的营商环境市场满意度品牌。

“马上行”是对办事方便的追求;“自在营”则要实现法治优良、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建设目标。为了叫响该品牌,营口片区出台了《营口片区打造营商环境市场满意度品牌建设行动方案》,推出78条切实举措,构建了“一网智营”“一厅通营”“政企兴营”“政策惠营”“数字赋营”“监管清营”六大框架体系。

同时,营口片区也将打造便利快捷的政务环境,建立一网通、一窗通、一业通、政企通、惠企通、跨省通的政务服务体系,今年底前推行10个行业试点“一业一证”改革,实现省内创新突破;构建审管联动、诚信公平法治环境,率先开展政务服务诚信评价,根据评价问题限时督察督办,构建政务诚信体系;落实“马上办、特殊办、创新办”工作法,全面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营商环境,将营口片区建设成为辽宁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程沥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