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 一片椿叶带动乡村振兴

新华财经成都4月21日电(记者陈地)代表春天的蔬菜有什么?相信不少人心中会出现两个字——香椿。一碗香椿炒鸡蛋是不少人记忆中能代表春天的味道。

近日,记者在“中国香椿第一县”四川大竹走访了解到,当地香椿产业正在完成数字化、标准化的转变,不仅香椿品质大幅提升,价格也更加稳定。大竹县香椿产业协会会长刘成文表示:“插上了数字化翅膀后,农民不再看天吃饭,吃货也不再遭遇‘天价香椿’的尴尬。”

生长环境得天独厚

据了解,四川达州市大竹县种植香椿的地区基本处于典型的四川东部三山两槽地形,空气湿度常年达到70%左右,降雨量充沛,非常适宜香椿生长。大竹县产的香椿根茎肥厚,色彩饱满,花青素含量为同期蔬菜中最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2009年,大竹香椿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在政府带动下,家家户户种上了香椿,大竹因此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香椿第一县”。

截至2020年,大竹县有10万人吃上了“香椿饭”,总计香椿产量超过1.2万吨,鲜芽产值3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7亿元,占到了全国总产值三成,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香椿产业基地。

链路粗放制约产业发展

“虽然大竹产业化种植香椿已经有十几年,但只实现了规模上的扩容,品质上的升级却迟滞不前。”刘成文介绍,长期以来,大竹香椿产业链粗放,只是通过批发市场销售,农民看天吃饭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以往香椿的包装非常传统,一捆香椿四斤左右,直接用稻草捆起来。放到冰水里降温,然后再用报纸包起来。运输环节也跟不上,时间不可控,运输损耗大。”刘成文说,后果往往就是香椿到达销售终端时已经坏了大半。四斤香椿,运到销售地要坏掉三斤,这些损失只有消费者承担,导致了近些年的天价香椿。

此外,由于产业不规范,大竹的香椿多年来一直寂寂无闻,甚至许多四川人也不知道大竹县生产香椿。运输环节的难题,也直接导致大竹香椿只能走向批发市场,销售渠道单一,价格波动大。记者了解到,在行情不好时,收香椿的外地客商甚至将香椿价格压低到一元钱甚至五毛钱一斤的低价,极大地影响了当地农民种植积极性。

数字化翅膀焕生机

2020年,盒马采购来到大竹,了解到当地粗放的销售模式后,决定将数字化的产供销经验引入当地,帮助大竹香椿打通从产地到餐桌的快车道。今年,为全面整合大竹县的香椿产业,大竹县人民政府与盒马联合建立了大竹香椿标准示范基地,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的盒马村,实现了整个香椿产业链的换代升级,大竹香椿产业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数字化、标准化的生产、管理流程的变化。

“香椿的长度、颜色、运输时间、运输温度,都实现了数字化管控,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农户马上就能看到。”刘成文表示,当前香椿的种植、仓储、运输、销售环节都有了明显改善,大到采摘时间,椿芽分级,小到每一盒的重量都有了精确的标准,大竹香椿逐渐从普通蔬菜转变为标准化产品。保鲜技术的提升加上全程的冷链运输,大竹香椿已卖到了全国多地。

同时,盒马还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保障农户利益。在每年香椿种植之前下好订单,定好需求,农户再根据需求来确定产能,这样既保证了产品品质,也能有效平衡供需,避免了香椿价格大幅波动,能让种植户获得更为稳定的受益。

据统计,产业数字化后大竹县香椿每亩地的收益已从四千元上至近六千元。刘成文表示,未来还将建立一个香椿冷藏中心,打破香椿的季节性,延长销售周期。同时,开发更多香椿相关产品,如香椿酱等,让香椿产业能够更好更持续地发展。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顾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