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专家建言加快推进能源结构绿色发展

新华财经海口4月25日电(记者陈碧琪 李唐宁 马悦然)更多地转向绿色、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提出,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战略地位凸显,但实现绿色发展仍面临不少现实困难。

对此,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结构转型:打造绿色之路”分论坛深入探讨了如何加快能源转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等议题。与会嘉宾表示,应在注重能源系统安全基础上加快推进绿色智能转型。中国有巨大的资源、技术优势,应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积极构建一个以光伏、风能为主体,氢能及相关储能技术加持的新型智慧无碳能源体系。

以电力化、低碳化和智能化推进能源变革

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带来的大量排放使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加速向绿色转型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在能源大变革时代,电力化、低碳化和智能化成为三大发展方向。绿色能源版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是太阳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积极的社会效应。

“保护地球同时发展经济,这是我们的期待。现在太阳能的价格几乎比煤的价格还要便宜,未来还有进一步降低成本空间。太阳能可以作为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保护环境还能创造新的工作机会。”“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院长、“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索尔海姆说。

很多国家表示要在2040年或2050年实现碳中和,这能不能做到?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对此充满信心:“应从碳能源走向以光伏为主体,加上风能、储能、氢能以及智慧能源网络,共同构建起完全无碳体系的新能源时代,这将带来彻底的能源变革。”

“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是科技创新的能源。未来它的成本会继续下降。”高纪凡介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光伏发电成本不断下降,在中国青海,光伏度电成本已经降到每度2毛3,未来降至1毛以下完全没问题。“光伏成本降得这么快,靠的就是科技创新。” 高纪凡说。

“低碳经济要求更多地转向绿色、低碳、高效的能源,但这并不代表存量煤马上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华能集团总经理邓建玲提出,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是行业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应保证实现的目标。但在转型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能源系统的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靠供应,只有提高能源效率,才能使存量资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技术突破和机制改革是低碳能源发展关键

“要加强地质调查和勘探,知道哪里有自然资源可用,尤其是低碳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称,除了传统的煤炭,还要用好石油、天然气。“现在重点是开发清洁氢能源,以及其他的低碳能源,一是页岩气,二是页岩油,三是可燃冰,四是地热。我们希望把地下深部污染小的能源找到、开发出来,供下一步产业发展。”

低碳能源开发利用仍需加快技术突破。“我国的石油越采越深,像在塔里木已有8000多米,在技术上必须要进一步突破。”李朋德表示,我国的能源生产技术水平仍需提升,往高端走;同时,税收政策、激励政策等也要跟上,让低碳能源应用方得到更多的补偿激励。

在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方面,高纪凡介绍说,天合光能有光伏与科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10年时间里累计研发投入了100多亿元,申请专利超过2000多项,天合光能牵头和参与制定标准超过100多项,光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功率20次打破世界纪录,全球领先。

“未来10年的新技术,我们都已经在提前布局研发。现在技术和产业市场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我国能够通过能源革命,推动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并有效维护国家能源安全。”高纪凡表示。

亚投行首席经济学家博格洛夫表示,能源结构转型不仅仅关乎技术,还需要改变经济社会运行的模式、决策机制、监测方式。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不仅要考虑新产生的二氧化碳,对现有存量也要加以解决。“要用敬畏自然的理念来解决问题,比如捕获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全面设计好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社会运行机制。”博格洛夫说。

“中国承诺在2060年实现近零排放,这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极大贡献。” 博格洛夫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中国各地情况不一样,应注重因地制宜。

绿色发展应共商共建深化合作

邓建玲表示,传统的能源电力企业正从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型,怎么提供更多的服务、更多的保障、更好的质量,使能源系统为中国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需要全行业认真思考。

除了加快绿色技术的研发,推动绿色机构、机制改革,帮助“一带一路”国家实现绿色转型也是绿色发展应有之义。“中国应提升绿色发展的标准,包括符合投资需求的标准,并运用到中国的新能源公司当中,让这些公司的产品、品牌发展得更好,推广到‘一带一路’国家当中。” 索尔海姆说。

实现绿色发展,离不开协商合作。李朋德表示,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其一,是产业园的发展。“现在很多企业在海外是单打独斗,如果能够形成合力,不同的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在海外建立现代功能齐全、绿色环保的产业园,‘一带一路’的发展就会更坚实、更绿色。”

其二,可以利用互联网、航空航天技术检测“一带一路”发展的现状,让中国用自己的卫星遥感优势,造福更多的“一带一路”国家。

另外,李朋德还强调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中国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是因为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现在反过来,要利用我们的知识,帮助‘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他们需要的科技人才、环保人才、管理人才,这样才能把‘一带一路’支持好,发展好。”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