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陈文玲: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打通双循环的堵点

推进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是形成双循环格局的关键点。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这是理解中央经济会议主题和主线的重要表述。

打通堵点,对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堵点是什么?就在于能不能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动态平衡是在现代流通中形成动态平衡,如果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不能打通,就无法形成动态平衡。现代流通体系只有成为国民经济的一种运行方式,才能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整体效能的提升。所以,现代流通体系的构建,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可以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见效,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效果的最大基础性保障能力建设。

2020年疫情期间,中国复工复产,最先恢复的是大项目的投资企业,然后是复商、复市,再然后是复学,其顺序取决于受流通制约的程度。特别是大部分人不能流动,缺少了流通中购买力的生力军,潜在的消费能力就很难上升。2019年,中国GDP实现99.1万亿元,其中旅游行业总收入6.63万亿元,餐饮收入4.67万亿元,合计11万亿元,占GDP总量的九分之一。2020年,抗击疫情之后经济复苏,制造业PMI迅速回升,工业增加值最早转正,一至三季度GDP增长0.7%,而消费还是负增长,就是由于疫情导致流通的问题没能得到彻底解决。2020年全国餐饮业收入3.95万亿元,同比下降16.6%;旅游收入2.23万亿元,游客28.8亿人次,分别较上一年下降61.1%和52.1%。这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无法顺畅流通的行业,也是对GDP影响最大的行业。如果不解决的现代流通的问题,包括商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人的流通的问题,实现顺畅的国民经济大循环,中央提出的“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难以很快实现。

一、现代流通的内涵

过去流通主要是指商品买卖的流通,现在中央提出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有完全不同的新内涵,可以用五个“全”字加以概括。

第一、现代流通是全要素的流通。

有形要素禀赋和无形要素禀赋进入流通,使流通发生颠覆性变化。过去流通主要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现在进入流通的更多是数据流,服务贸易流,知识产权、商标等知识流,人力资本的流动等,更多无形的要素禀赋进入流通,极大地扩大了流通边际效应,使现代流通成为中央会议提出的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关键点。未来随着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特别是数据流的加入,现代流通会逐步上升到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决定性的地位。因此,现代流通是全要素的流通,和以前的只是商品买卖的流通完全不同。

第二、现代流通是全过程的流通。

现代流通涵盖了生产流通的全过程。马克思《资本论》中,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分成社会再生产的两个阶段,而现代流通由于加入海量数据、信息化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原来意义上的生产和流通过程已经融为一体,制造的过程就是流通的过程,流通的过程涵盖生产的过程。调研发现,深圳宝安区有600多家企业为华为配套生产,整个深圳有5000多家企业为华为配套生产,这些企业不只为华为一家生产,而是若干家一流跨国公司的供应商,它们只是全球制造业和整个流通中的一个环节。对现代流通、现代物流的深入研究证明,在全过程的现代流通中,生产环节所占用的时间一般来说为10%,其他90%的时间都在全过程流通中。国际贸易结构变化也说明了这一点,现代国际贸易结构三分之二是中间品,东亚地区五分之四是中间品。中国作为货物贸易大国,2019年进出口贸易额达到35.41万亿元,三分之二以上的都是中间品。因此,全球生产制造过程本身就是流通过程,流通全过程也涵盖生产过程,而生产过程已经非独立的在一条生产线上可以生产最终产品。

第三、现代流通是全球化流通。

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目前的经济布局是二战后76年来和平发展大趋势、大背景下形成的经济全球布局。制造业产业之间的联系是由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进行链接,而所有链接都是虚拟的,很多情况下没有行政归属关系,没有产权归属关系,甚至没有国家归属关系。虚拟的链接关系是靠现代流通链接的,是流通中的动态平衡。流通不畅,生产也不畅,2020年疫情暴发的时候,中国停工停产,全球很多地方产业生产受到影响。中国复工复产后,又受到国外影响,现代流通受阻,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零部件等中间品停产,无法进入流通过程。全球流通受阻,全球产业链就不能正常链接和运行。

第四、现代流通体系是全生命周期的流通。

很多商品和未来经济运行模式都有很大关系,循环型经济本质上就是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流通。原来社会化大生产进入消费环节,就成为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最终环节,而在现代流通中,所有一次消费后的物品会变成新的原材料,进入下一个流通过程,也就是进入再循环过程,从而形成循环经济的流通过程。

第五、现代流通是全产业链的流通。

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不是在某一个国家、地区、工厂、或者生产线上面构成。凡是复杂一点的制造业,如半导体行业、汽车、飞机等,就一定是国际化的。这种全球化的产业链,是国际化大流通中的产业链,比如说飞机是在79个国家企业形成的产业链上的链接,福特汽车是在50多个国家企业形成的产业链上的布局,芯片、半导体产业链都是分布在几十个国家。中国华为生产的手机等最终产品所需的芯片、微传动系统都是在全球化大流通的产业链上。

二、现代流通的内在规律

现代流通规律和原来所讲的流通规律有本质不同。原来流通的起点是生产,流通从商流开始,开始了与之相伴生的流通过程。现代流通是从需求开始,中央提出需求侧管理,是从需求开始进行流通畅通的管理。需求产生对供给方面的内在要求,使供给结构变化,不断满足需求侧。不管现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好,还是过去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都是由需求侧出发确定的社会基本矛盾。消费需求不断的升位,才能引发供给侧革命,而供给侧革命又不断地激发需求侧变革,使需求侧发生结构性变化。供给侧和需求侧两者是相互发力的,现代流通既在供给侧又在需求侧,其已经从单纯买卖变成多流并进、多流交互,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数据流等所有的“流”独立形成流通规律和流通方式,各自进行独立流通过程,而在一个节点上交汇交集,实现全过程流通。

推进现代流通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党中央多次提出推进现代流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打通堵点,实现双循环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推进现代流通构建,形成现代流通体系。像中国中医所提出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经济循环也是如此,流通不通的话,经济发展就不畅,发展就会受阻。

中国有超大规模市场,以2019年为例,全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41万亿元,国际市场进出口总额31.54万亿元,房地产市场交易额22.3万亿元。据预测,房地产市场规模到2024年将达到30.7万亿元,进口贸易额未来10年预计增加22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30万-140万亿元。这些市场相加,就是超大规模市场。202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与美国持平,未来一定会超过美国;中国物流市场总额是GDP的三倍左右。超大规模市场,特别完备的制造业体系,要靠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相互促进,形成牵引力,迫切需要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在战胜疫情之后,我国经济在全球一枝独秀,由负转正,在未来或将产生更大的爆发力,甚至引爆国际市场。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务院研究室司长)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刘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