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我国瘦肉型生猪品种生产性能将达国际先进水平

新华财经北京4月30日电(李连敏)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明确未来十五年我国主要畜禽遗传改良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其中《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瘦肉型生猪品种生产性能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保障更高水平的良种供给。

我国是世界生猪生产第一大国,同时也是猪肉消费第一大国,猪肉在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猪肉产量4113万吨,下降3.3%;2020年末,生猪存栏、能繁殖母猪存栏比上年末分别增长31.0%、35.1%。良种是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升生产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当前我国生猪育种仍存在机制不完善、基因组选择、表型组智能测定等关键技术应用总体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地方猪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杜长大’以来,和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类似,实施了本土化选育,特别是2009年启动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以来,进一步加快了系统选育,从而保障了我国接近90%的生猪市场的种源供给。”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陈瑶生在4月28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虽然我们进步很快,但规范的系统选育历史积淀不足,比国外晚了近50年,核心育种群的产仔数、饲料转化率等关键性状与发达国家还有10%-30%的差距。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基于全产业链的新型育种体系,建立更加高效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生猪种业,引领和支撑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到2035年,建成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瘦肉型品种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保障更高水平的良种供给;以地方猪遗传资源为素材培育的特色品种能充分满足多元化市场消费需求;种源生物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形成“华系”种猪品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猪企业3—5个。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对核心指标、技术路线、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均提出明确要求。其中重点任务是打造协同高效的育种体系、构建全产业链育种数据体系、提高生猪育种服务效能、提升品种创新和资源利用水平、完善种猪生物安全体系。


编辑:董原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董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