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0”看一个村庄的脱贫简史

新华财经海口5月6日电(记者刘邓、王军锋、黎多江)安仁村曾是海南省定安县唯一的省级贫困村,2016年前村集体经济为0,贫困发生率高达24.96%。

经过五年脱贫攻坚,如今安仁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过百万,贫困发生率降为0,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

村民们感叹:如果省里没有派出驻村工作队,村里贫穷的历史仍将延续。

“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每天为吃饱肚子发愁。”脱贫户郑景文无法忘记父亲守着几亩水稻田拉扯他和弟弟长大,又要照顾聋哑母亲的岁月。因局部特殊的小气候和贫瘠的沙土地,水稻在安仁村能收六百斤就算是高产,加之水利条件差,没有灌溉用水,村民只能守着土地“靠天吃饭”。

当了17年村干部的吴坤丰深知让这个村脱贫有多难。他说,村民们并不懒,与贫穷抗争的努力一直未停,1990年前后村里种过甘蔗,但附近糖厂倒闭后,没了销路;看到橡胶价格走高,村民们又开始种橡胶,可还没等到割胶,胶价狂跌;村民们眼见槟榔价格高涨,又跟风种植。

海南省政协副秘书长房方清楚地记得2016年初进安仁村的情景。“人畜混居,污水横流,牛粪猪粪遍地,村委会都没有下脚的地方,村干部的精神状态就是‘无所适从’。”房方说,“那一刻,我明白,比修桥铺路、给钱给物更重要的是抓队伍、转观念、开眼界。”

为此,海南省政协驻村工作队第一笔大支出就是带着村干部、各村民小组组长和贫困户到省内先进村庄考察学习,赴贵州塘约、宁夏固原等地“取经”。“他们实现了人生中第一次出岛、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知道外面的村庄好到什么样,这也就让他们心里有了奔头。这个钱花得特别值!”房方认为。

学习归来后,海南省政协发挥协商民主的优势,组织村民集体讨论,并邀请专家参与论证,明确村庄发展需要改变什么、怎么改变,达成了几个共识:第一,要想富,先修路;第二,走出去,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第三,走不出的老弱需要有事做、有兜底保障;第四,村里不能再脏乱差。

共同的念头,共同的奔头,让安仁村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五年来,安仁村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努力争取各方资金,水泥路铺到村头,自来水通到每家每户,灌溉水渠在修建拓展中;举办多期务工培训班,243名村民在海口、三亚等地找到满意工作,让小村庄共享了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增加的成果;创建村办企业,盘活产业扶贫资金发展粽子加工、林下养鸡,种植黄金椰和南药益智等,小村庄与市场的联系更紧密;开展卫生评比,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今年30岁的郑景文从去世的父亲手中接过照顾母亲、照顾家庭的重担,同样被“栓死”在土地上,但他再也感受不到父辈“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憋屈。在扶贫贷款政策的支持下,他既养猪又养牛,还转变思路种植荔枝等经济作物,粗略估算今年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像郑景文一样,申请扶贫贷款发展种养项目的村民越来越多。“解决了村民发展产业贷款难问题,运转5年来,没有一笔坏账,真正成为带动村民共奔小康的一股‘活水’。”海南省政协驻安仁村第四任工作队队长陈修召说。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顾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