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灵璧巧抓“维度”激活乡村振兴动力之源

  新华财经合肥5月8日电(记者王菲)今年是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接力跑”的“接棒”之年。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立足新发展阶段,从厚植乡土文化基因、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三个关键维度发力,在前期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补短板强弱项,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

立足乡土厚植文化基因

地处淮北平原的灵璧县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积淀的古城,县域内拥有垓下古战场、虞姬文化、奇石之乡等诸多传统文化名片。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如何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创出特色、提升内涵、深入民心?灵璧县立足本土特色,厚植乡土文化基因。

灵璧纳凉书场活动的牵头人、今年54岁的灵璧县游集镇文化志愿服务站负责人尤传化用身边的真实素材编写唱词,通过大鼓、扬琴等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田间地头传播党的新政策、弘扬文明新风,用身边事感化身边人,成为当地群众眼中的“网红”志愿者。不仅如此,作为地方“乡贤”,尤传化还以自身的志愿服务,示范带动当地众多的乡土文化人才加入志愿服务活动中。

尤传化是灵璧县凝聚乡土人才资源,孵化群众志愿服务组织,探索“乡土剧本、乡村布景、政府搭台、群众主演”文明实践新模式的一个代表。

记者看到,经过资源整合和功能提升的尤集镇文化站,如今成为一座基层的“志愿者之家”。尤传化告诉记者,这里夏天是乡村孩子的爱心学堂,平日是镇里的志愿者服务站,同时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站。

针对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和新特征,灵璧县整合资源,以乡镇文化站为纽带,结合家风馆、乡贤馆、乡村记忆馆等场所设施的文化呈现,在发掘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活化传承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调动农民群众的文化主动性,创新“讲、评、帮、乐、庆、赛”等六种形式,打造“一乡一村一品”“一街道一社区一特色”文化品牌活动。

尤传化说:“以前农村的夜生活就是打麻将、摸牌九,现在生活富裕了,农民需要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今年计划围绕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结合村民需求,打造几个叫得响的品牌,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灵璧大鼓、琴书、柳琴戏、唢呐……我们老百姓特别希望这些传统文化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纳凉书场活动给我们这样的草根艺人提供了展示传承传统曲艺的平台。”灵璧大鼓非遗传承人顾小梅告诉记者,为乡村文化振兴做贡献,只要观众喜欢,自己就唱得高兴。

新时代文明实践“搭台”,群众“唱戏”。“灵璧石文化节”“钟馗文化节”“菠林喇叭文化节”“皮影戏文化节”等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成为备受群众喜爱的欢乐大舞台和思想主阵地。

从群团组织到专业队伍,从普通群众到道德模范,从礼堂祠堂到书屋农舍,灵璧县大力激活资源、整合资源、下放资源,培养出一批群众身边的乡土文化“轻骑兵”。据了解,2020以来,全县志愿服务队伍通过“送科技到身边”“乡村大讲堂”“乡村大舞台”等多种形式,累计开展文明实践活动800余场次。

散是满天星,聚如一团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成为广大群众发展自我、凝聚共识的活跃平台。

目前,灵璧县31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吸纳新乡贤、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致富带头人等乡土人才8000余人,构建20支“灵”里守望志愿服务支队,将志愿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居民院落、园区工厂等生活一线。

党建引领赋能基层治理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社会形态加快重塑,基层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期待和诉求日趋多元化。以灵璧县灵城镇西关社区为例,社区前身是城郊西关村,2006年撤村建居,社区一万多名常住人口中,下岗工人和进城务工农民占大多数,同时,无物业小区居多,党建工作和社会治理面临全新挑战。

构建“三级”联动网络、打造“四级”服务阵地、培育“1+20”支“灵”里守望志愿服务队伍...... 灵璧县筑牢基层党建堡垒,持续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长效机制,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拓展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民呼我应,精准做好群众工作是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金钥匙’。”西关社区党总支书记田升深有感触地说,针对社区治理的难点痛点,他们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组建学雷锋、扶贫助残、关爱幼苗等8支志愿服务小分队,搭建邻里互帮互助平台,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有呼必应”换来“一呼百应”。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解决了居民的“急难愁盼”,也筑牢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

无物业小区环境脏、治安差等问题,曾是西关社区居民的共同“心病”。

西关社区将基层党建与社区物业管理有机融合,对小区的党员进行摸底登记,成立功能性党支部,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业主委员会、环境和物业监督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红色物业”协同联动,有效破解物业管理难题,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今年55岁的西关社区兰亭小区居民崔四云说,有党员带头像是有了主心骨,遇到难事大家一起商议参与,劲往一处使,小区的环境、治安越来越好。

人民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

灵璧县拓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科网格”新模式,把党员、社会贤能、道德模范、社团骨干等力量充实到网格员队伍中来,发挥网格志愿者“基层管家”作用,通过志愿者“十个上门”服务清单,将人文关怀注入文明实践活动的每个细节,打造群众身边的为民服务平台、村民议事平台和主题党日平台,构建城乡善治之基。

融合创新助推乡村振兴

灵璧县浩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培说,几年前他返乡创业发展蔬菜种植,一度因为缺少资金和技术陷入困境。通过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牵线搭桥”,张培很快通过青年创业资金解决了创业融资问题。不仅如此,接踵而至的各种科技志愿服务以及农业技术培训,不但帮助张培掌握了种植的技术要领,还打开了他的创业视野。

灵璧县将返乡创业的能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吸引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依托创业基地、党员先锋站、文明单位等阵地,实施新农村新生活新农民培训提升工程,常态化开展“灵巧科普”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搭平台、嫁资源、传技术,解决农民生产的实际问题,助力农民创新创业。

“生态、绿色是现代农业的趋势。这几年我一直在调整优化果蔬的品种结构,利用生态种植技术,结合农产品质量溯源平台,提升绿色品质,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张培告诉记者,自己已和附近的果蔬种植大户联合起来,成立果蔬联盟,带动周边的小农户一起发展绿色农业。

灵璧县把“反对铺张浪费,推进移风易俗”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调动村民参与文明乡风建设的内生动能,发挥村规民约和道德评判团、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的作用,各村设立“红黑榜”,建立“曝光台”,加大宣传引导,破除陈规陋习,大力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让乡风文明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为。

完善志愿服务“五单”工作流程、定期开展“灵璧好人”和“道德模范”评选、出台礼遇和帮扶先进典型暂行办法.....灵璧县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为乡村振兴“接力跑”注入动力之源。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