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读中国】以变应变,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再升级——北京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调研

新华财经北京5月18日电  新华社《经济分析报告》18日刊发智库读中国专刊第14期,全文如下: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

北京正谋划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明确提出,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切实增强广大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新华社经济分析师调研了解到,北京市朝阳区围绕人民群众丰富且多变的精神文化需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供给侧发力,通过构建“3+1”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设施全覆盖;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打造“阅读生活圈”;培育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拓展线上服务模式,提高产品服务科技含量等方式,不断促进文化的繁荣。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已基本得到了解决,下一步将重点在服务“好不好、精不精”方面发力。

一、供给侧发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打造品牌文化活动、加强文化交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成果显著,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打下较好基础。

为更好地对接百姓需求,朝阳区在公共文化服务布局上打破了空间限制,构建起覆盖全域的“3+1”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目前,全区有区级文化设施5个,地区级文化中心6个,街乡级文化中心43个,社区(村)级文化活动室518个,街乡文化中心和社区(村)文化室设置率达到100%。在此基础上,还挖掘空间资源,打造了一批“小、特、精”特色文化空间,有效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上,朝阳区坚持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提升文化产品品质方面不断发力,打造品牌活动,加强文化交流。

“十三五”期间朝阳区先后打造了“北京朝阳森林演出季”“首都市民音乐厅”“朝阳群众创意秀”“书香朝阳”“千人大课堂”等一大批文化品牌。五年间,全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6315场,现有各类群众文艺团队3514支,线上线下受益人群8300万人次。

作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朝阳区积极组织优秀的文化项目和文艺团队“走出去”。例如,由“兵马俑”与“花灯”相结合的创意产品——“漂亮的兵马俑”,先后赴克罗地亚、捷克、哥伦比亚、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展出,备受赞誉。

图为:兵马俑灯彩展正式亮相澳大利亚悉尼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面大、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仅靠政府难以完成。朝阳区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购买力度、创新合作模式等方式,加深与社会力量的合作。

一方面,为保障公共文化事业的长效发展,朝阳区出台了《朝阳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办法》,为全区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提供有力指导和制度支持;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管理细则及指导性目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模式,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出台《多元人才参与文化旅游交流平台建设办法》,为引入培育专业机构,汇聚文化人才,孵化优质企业项目,不断充实完善人才库,搭建社会人才服务基层平台。

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公共文化建设在购买服务资金方面的投入,2020年朝阳区共投入资金1亿元。

在合作方式上,朝阳区探索非零和博弈的合作方式。例如,与社会力量合作共建的“城市书屋”;与园区、楼宇、公园、商圈等合作嵌入公共文化服务等。

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唯一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和全国文明城区,朝阳区通过构建“3+1”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培育多元主体、提高服务科技含量等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身边化、服务内容品质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智能化,推进本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3+1”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设施全覆盖

朝阳区针对自身面积大、人口多,需求多样且分散的特点,根据便捷、普惠、实用的原则构建“3+1”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全面覆盖和互联互通。

据朝阳区文化馆副馆长张馨元介绍,朝阳区根据环境、人口、特色、需求等多重因素统筹规划,在传统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基础上,增设了辐射范围更广的地区级文化中心。

垡头地区文化中心是朝阳区设立的第一个地区级文化中心,地处北京东郊,辐射周边的王四营乡、十八里店乡、黑庄户乡、南磨房乡、豆各庄乡和垡头街道等“五乡一街”。独特的外型让其获得了“黑钻”的称号。在这座地上6层地下3层的建筑物里,有可以举行大型活动的“黑钻剧场”,有可借阅可办沙龙的图书馆,还有可供各类文艺学习的教室,以及电影院、展厅、排练室、老年活动室等众多活动空间,俨然一个共享文化生活的小世界,各类人群都可从中获益。

图为:朝阳区演出活动

(二)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打造“阅读生活圈”

朝阳区提倡将阅读嵌入城市文化,逐渐内化为本地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为弥补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不充分和不均衡,自2016年以来,朝阳区推进“城市书屋”建设。这些“城市书屋”规模虽然不大,但分布在商业街、社区写字楼、文创园、学校、医院等地,十分便利。每一家城市书屋都尽力做到定位准确、特色鲜明。

“城市书屋”在保障基本公共阅读服务基础上融入特色讲座、读书会、文化沙龙、艺术培训等活动。在功能上,与区级公共图书馆、书店、街乡公共图书馆、自助图书馆互为依托,形成特色“阅读生活圈”。

朝阳区图书馆馆长李凯介绍,目前朝阳区已经形成了若干个“阅读生活圈”。例如,在北京颇具“国际范儿”的商区——三里屯,方圆一公里内拥有Page One、言几又、北京三联韬奋书店等多家各具特色的书店,随着春风习习·朝阳城市书屋的落成,形成了三里屯地区的“阅读生活圈”,让区域内的不同读者,享受差异化的阅读服务。

(三)培育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李凯表示,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只是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的形式之一,未来的合作需要打破零和博弈思维,共同追求双方共赢,支持可持续发展。所以朝阳区在“城市书屋”项目中,由政府注入图书等资源,社会组织负责建设和运营,将资源优势和运营优势充分结合。

坐落在CBD中央商务区的宸冰书坊馆,2017年正式开放,是朝阳区第二个“城市书屋”。其场地和图书均由朝阳区图书馆提供,宸冰阅读文化传媒负责装修、运营。两者共同向用户提供专业的阅读服务。

据其负责人宸冰(笔名)介绍,在与区图书馆合作之前,宸冰阅读文化传媒就已经有了稳定的粉丝基础。随着宸冰书坊馆的建成,其服务架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形成了包括音视频节目、教育培训、实体书店以及各类活动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宸冰所提供的阅读服务,是朝阳区公共阅读服务的有益补充。截至2019年10月,宸冰组织策划、实施主题阅读活动294场,直接参与人数达31100人次,线上传播覆盖300万人次;录制播出音频、视频类阅读节目230余期,线上播放流量过亿。此外,宸冰还为朝阳区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及社区街乡开展了72场讲座,线下直接听课参与近万人。

朝阳区类似的“城市书屋”还有很多,它们在借助社会力量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公益底线,免费向社会开放,融入社区,面向各个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

(四)拓展线上服务模式,提高产品服务科技含量

近年来朝阳区通过创新线上文化服务模式,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应用场景,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覆盖面和效能提供了经验。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观众无法亲临现场,朝阳区将大型特色文化活动搬上了互联网平台,让活动覆盖更多观众。

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2021年世界读书日期间,朝阳区图书馆按照“跨行业联动聚合力,融媒体矩阵扩传播,文旅融合五城融通,阅读赋能朝阳群众”的基本思路,策划并实施“颂读百年路,展阅新征程”之“悦读行走·阅潮流”系列活动。据统计,参与活动及关注活动信息人数不少于200 万人次。

时下流行的直播平台,也成为了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例如,区文联主办的“以艺抗疫”云音乐会,通过“央视频”平台现场直播,“快手”“百度直播”等多家网络平台同步播出。

近年来,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24小时自助图书馆已覆盖全区,在功能上还增加了微信预约图书、免费送书上门、便民线上辅助借阅等功能。

此外,在朝阳区图书馆的楼梯间,随处可见附有二维码的图书推荐牌,扫码便可在馆内免费享受喜马拉雅听书的收费资源,离馆后可输入读者证号继续享用,或登录朝阳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也可免费体验大量数字视听资源。这项服务,一方面丰富了老百姓在图书馆内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达到了线上优质资源线下推广的作用,尽显公共文化服务的科技化、便捷化。

三、智库点评:以变应变,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再升级

朝阳区围绕老百姓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变化的需求,在定位思想、产品内涵、服务体系、供给主体等方面,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定位思想之变。朝阳区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不是仅仅提供“书”“演出”“展览”的服务,而要围绕老百姓不断变化且多样的需求,创新服务内容,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发挥起“开通民智改良风俗”的作用,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文化的滋养。

产品内涵之变。朝阳区突破了单一的产品形态,让文化参与社会治理,赋予产品服务更丰富的内涵。垡头地区文化中心首创的“文化居委会”,让居民通过文艺形式和文化方式获得民主意识,举办什么活动,未来如何发展,都由居民说了算。把探讨邻里公约相关的社会问题汇集起来,进行文艺创作,在“大碗儿茶故事会”上演出,因其内容源于生活,老百姓参与度和反响都非常好。

服务体系之变。朝阳区创新“3+1”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补充完善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一批特色文化空间,让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更广。

此外,为了推广全民阅读,打造书香朝阳,朝阳区不断拓展其特色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形成了包括传统公共图书馆、城市街区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定制化阅读、品质化阅读等五大服务网络,实现了公共阅读服务的24小时不停歇和全区覆盖。

参与主体之变。朝阳区提倡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公共文化服务与各类社会资源跨界、跨业态深度融合和对接。探索文化+社会组织运行模式,引入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合力,实现文化与各类社会资源的跨界发展和深度融合。

目前,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框架的“四梁八栋”已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新的发展阶段,是重点解决服务“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应着力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优化设施布局和空间利用、加强内容提升、引导社会参与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华社经济分析师郭睿思)

智库读中国文后图.jpg



编辑:刘梦瑶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刘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