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创业舞台 硬核产业绘就黄金赛道

新华财经上海5月18日电(记者高少华、杨有宗)“上海是一个具有一定近现代化历史开风气之先的国际化都市,同时也是一个创新创业的新的城市,永远怀有创业之情、创业精神,更需要创新创业的人才。”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在“第二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上表示,上海正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希望能够把城市变成新技术的试验场和创新创业热土,也将为在上海的创新创业提供最好的“土壤、空气和阳光雨露”。

目前上海正以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欢迎全国创新创业者落沪发展,新发展理念下全面推进的城市“数字化转型”战略,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了广阔发展机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积聚,则成为了创新创业者的硬核赛道。

“数字城市”为科技创业者带来翱翔天空

数字经济正在黄浦江两畔奏起响亮乐章。今年年初,上海市政府第一个工作日就发出了《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率先打响了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发令枪。

城市数字化转型包括经济、生活和治理方面的数字化转型。“经济数字化转型重在高质量”,吴清表示,重点是围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通过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错位、相对集聚的数字化产业生态园和在线新经济的生态园。

今年年初,“张江在线”和“长阳秀带”两座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正式揭牌成立,标志上海在线新经济高地建设进入全新阶段。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成后将形成超150万平方米新产业载体,引进15万产业从业人员,新增产业营收2000亿。

生活数字化转型重在高品质,主要是切实提升市民感受度,通过市场和政府双发力,面向医疗、教育、文旅、出行等一些高频生活场景,重点打造11个应用标杆。

“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重在高效能。”吴清表示,主要是深化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进一步做优一网通办的市民主页、企业网页,实现“从能用到好用”转变。另外,还要深化一网统管建设,进一步加快公共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

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认为,城市数字化是未来100年最重要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它。相信未来一二十年一定会有城市完成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如果这件事情在上海发生,那将会非常美妙。”

随着上海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持续推进,将为无数创新创业者带来发展契机。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表示,数字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量。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必须要在推进数字化转型上走在前列,这将为各路企业人才参与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为此,浦东将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推动数字科技加快发展;打造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强化数字经济辐射赋能;深化改革系统集成和制度型开放,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有序配置;推进现代化治理,创造更多更优数字应用场景。

“3+6”重点产业体系构筑生态支撑

创新创业离不开产业基础和生态支撑。“十四五”期间,上海将着力构建“3+6”重点产业体系,夯实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加快打造重点领域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3+6”重点产业体系的“3”指的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先锋队”。

2020年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已达到2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1%。按计划,上海的集成电路发展将围绕高端芯片、关键器件、先进和特色制造工艺、核心装备和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在人工智能方面,上海正在全力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截至2020年,上海人工智能重点企业达到1149家,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目前,全产业链体系初步成形,上海在全国率先发布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实施计划,累计开放了3批58个应用场景。

生物医药作为朝阳产业也是上海重点发展的拳头行业。目前国际TOP20 药企中有18家将中国区或研发总部设在上海。同时,优质企业强势崛起,累计12家生物医药企业登陆科创板(全国45家),占比达26.7%,位列全国第一。接下来,上海也将聚焦创新药物及高端制剂、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关键环节、产业服务新模式等重点领域,提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全球市场竞争力。

以三大产业为引领,“十四五”期间,上海还将着力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高端产业集群,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技术创新不会一蹴而就 产业需要更多耐心

美国超威半导体全球副总裁、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李新荣15年前从硅谷回到国内,启动AMD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建设。在他看来,创新不能是天马行空的空谈,必须要能落地。技术创新要以能对客户以及消费者带来贡献为前提。只有高度聚焦的创新以及完美执行能力,才可以创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技术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领先技术都是经过持续的堆叠更新而来”。李新荣表示,人才培养以及技术创新,需要有空间和时间。在当前的火热产业中,希望投资者有更多耐心,工程师有更多耐得住寂寞与长期耕耘的决心,公司需要提供的是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针对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投资现状,王坚认为,从人工智能技术来说,永远不缺场景,只会缺少好的技术。作为技术人员要反思的是,“技术真正创新的东西在哪里?我们并不是要到树梢上离月球近一点,我们的目标是真正到月球上”。

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一些企业家也提出诉求,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特别是在一些公共的应用场景方面,期望政策供给可以进一步大胆闯、大胆试。

对此,吴清表示,上海将努力营造更优质的发展环境,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的生态,继续在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和公共服务、公共政策、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充分开放城市应用场景。(完)



编辑:王溯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