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金融“活水”全力“贷”动乡村振兴

新华财经太原5月19日电(记者张磊)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是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山西省在服务“三农”方面,提出创优金融环境、创新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增强金融撬动能力等政策要求,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破农村融资之困。

优化区域金融供给,加大涉农信贷投入

“美丽乡村”建设都需要“真金白银”投入。山西省将加大涉农资金预算安排,软件硬件齐抓,聚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力推进路、水、气(暖)、电、数、链、废、机、田、证10件民生实事。

“2021年山西省农林水支出预算安排535.9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每年专项安排乡村振兴战略资金不低于20亿元。”据山西省财政厅副厅长安晓飞介绍,将积极引入市场化服务,通过农业信贷担保、扶贫周转金、贷款贴息、政策性保险等方式,有序、高效引导金融资金支持乡村振兴。

在金融供给方面,做好支农、支小、扶贫再贷款争取工作,鼓励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三农”信贷投放力度,推动金融机构同向发力,支持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乡村振兴提供中长期信贷服务。对扶贫再贷款可按照规定进行展期,最多展期4次、最长借用至2025年。

山西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张永胜说:“只有建立加强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实施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成效评价、信贷风险补偿等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全省金融机构积极性。”

在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国家开发银行山西省分行一直展现大行担当。近些年,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发放贷款93亿元,支持人居环境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升级、高标准农田等短板提升工程;在产业发展兴旺方面,投放贷款170亿元,支持山西省林业生态扶贫项目等一批产业项目落地;在重大基础设施方面发放贷款250亿元,支持“四好农村路”、旅游公路以及贫困地区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助力“两山”贫困地区外联互通。

缺少抵押担保是制约金融助力第一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为精准破题,山西省将进一步增大农业信贷担保规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带动金融资本投放,破解农业农村领域有效投资不足难题;建立动态项目库,推动数据共享,实行名单制管理,及时将融资推介名单定向发送给金融机构,实现银企精准对接,解决风险把控问题;推动政府资源与金融市场有效集成,通过风险分担、风险共管,有效化解“三农”金融风险,解决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释放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对于拓展金融业务具有巨大空间和利好。山西省加快构建“三农”金融生态体系,通过补齐要素短板、完善政策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全力推动各项金融服务“三农”政策落地见效。

补齐要素短板方面,山西省将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支持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持续深化农信系统改革,增强地方金融机构服务县域、服务“三农”能力;鼓励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实施资本市场县域工程,加快农业龙头企业股改上市步伐。

中国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在吕梁市,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批量采集数据,建立信贷模型,推出了农民线上自主申贷的“惠农E贷”金融产品。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化集群等,陆续推出了涉及水果、蔬菜、中药材、养殖等70余个特色金融产品,近三年,累计投放贷98亿元。

在完善政策体系方面,山西省加强存量扶贫小额信贷管理,脱贫期内签订的扶贫小额信贷合同各项政策保持不变;制定出台过渡期内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有关政策;持续开展特色农业保险和防止返贫致贫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机制,完善银担协同作业机制,探索建立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户增收的挂钩机制。扩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积极推进产粮大县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开展。

近些年,山西省探索发展农业价格保险、收入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新型险种。大同市黄花种植面积占全国1/4以上,全产业链产值已达18.4亿元,是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人保财险大同市分公司创新性开发出黄花种植保险和黄花目标价格保险产品。截至目前,该公司累计承保11.43万亩。2020年赔付种植险1393万元、价格险1305万元,为黄花产业发展撑起了“保护伞”。

在金融创新方面,山西省将拓宽抵质押物范围,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自然资源产权等抵押融资;开展大型农机具、温室大棚、养殖圈舍、生物活体抵押贷款试点;依法合规开展农产品仓单、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

中国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探索了乡村振兴贷,借鉴扶贫小额贷款政府增信做法,通过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项目选择、风险保障等方面的主导和引领作用,提高农行乡村产业贷款投放效率、风控能力和社会效果,截至目前,该行已投放乡村振兴贷48户、2760万元。同时,还创新性开发了“乡村旅游贷”,先后对黄河两岸知名景区提供新增授信7亿元,投放旅游贷款6.8亿元。

改善金融支付环境,消除现金服务盲区

农村金融是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之一,应该立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创新金融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持续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升级改造工作,指导系统向智慧化、个性化、规范化服务方向建设,将现金服务工作重点从保障供应转向全面提供优质服务,打造乡村良好现金流通生态环境。

山西省全力打造“智慧化”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布放自助ATM存取款一体机,为村民提供24小时资金情况查询、小额取款等服务;布放智能POS机及惠农终端机具,满足村民账户查询、缴费、转账汇款、补登存折、自助缴费、定活转换等业务需求;举办移动支付体验活动,帮助教学村民使用IC卡绑定云闪付、手机银行等App进行移动支付。

探索打造“1+N”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示范站,指导涉农金融机构构建以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为依托,汇集金融知识宣传、金融产品体验、信用初评授信、小额贷款营销、便民服务供给、快递收发等功能的便民综合服务模式。

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指导山西省银行机构,完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业务开展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制度,细化业务操作流程,公开服务内容、服务公约、工作职责等内容;组织工作人员以“专人包点”方式,辅助服务站负责人做好各项金融服务,及时了解村民的“个性化”金融需求;对惠农机具、ATM自助机等定期进行安全巡检,详细登记其运行状态,全面开展风险排查,有效遏制风险隐患。

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聚焦现金运行新变化,深度拓展农村现金服务点功能,实现山西省29964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现金机具布放全覆盖,设置1542个农村现金服务点,组建现金服务小分队开展客户回访和特殊客户上门服务。2020年,向全省农村现金服务点投放20元及以下面额现金5556万元,回收不宜流通人民币1915万元。

同时,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在晋中市太谷区探索建立无发行库县域现金服务与管理新模式,设立现金业务综合服务中心,开展现金综合业务“一行通办”,提高工作效率,让群众进一次门办多项事。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